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學習 > 英語翻譯 > 淺論關聯理論視角下的應用翻譯對策

淺論關聯理論視角下的應用翻譯對策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3W 次

  一、引言

淺論關聯理論視角下的應用翻譯對策

法國認知科學家Sperber和英國語言學家Wilson 從Grice的合作原則和關聯準則出發,提出了與交際和認知有關的關聯論,成爲認知語用學的基礎。1991年Wilson的學生Gutt運用關聯理論發表了《翻譯與關聯:認知與語境》。Gutt在文章中闡述了關聯理論給翻譯研究帶來的啓示,提出了全新的關聯翻譯理論。最早將關聯理論引入中國的學者主要是沈家煊,何自然等語言學家,之後趙彥春,王建國等學者應用關聯理論對翻譯進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有的學者提出,“關聯理論效度第一的原則對文學翻譯尤爲不妥”(王斌,2000),如果真如此,那關聯理論對以傳遞信息和讀者效應爲主的應用翻譯卻恰恰適合。本文擬以關聯理論爲理論基礎,探討關聯理論視角下的應用翻譯策略。

  二、應用翻譯及其特點

應用翻譯又稱實用翻譯,是一種實用性文體的翻譯。方夢之曾經指出,“應用翻譯包括政府文件、告示、科技論文、新聞報道、法律文書、商貿信函、產品說明書、使用手冊、廣告、技術文本、科普讀物、旅遊指南等各類文本”。應用翻譯主要以信息交流爲目的。一篇好的應用翻譯,必須充分考慮目的語讀者的文化背景,知識結構,保證譯文在目的語語境中實現其預定功能。

從應用翻譯的特徵來看,“信息性,勸導性和匿名性是這類文本的主要特點”。信息性,是指這類文本主要傳遞文本的客觀信息和形象;勸導性旨在喚起讀者去體驗去行動,如廣告勸導人們購物,旅遊介紹勸導人們去參觀旅遊景點,在功能上,出於功利的目的更傾向於譯文而非原文;匿名性指原文作者大都處於匿名的狀態,和文學翻譯相比,缺乏“個性”,有一定的寫作模式。

應用翻譯的這些特徵決定了它“不是展示譯語語言文化異彩的場所,不提倡所謂‘異化’和‘詩學效果’”,而應該儘量去縮小原語和譯語由於文化,語言思維等不同所引起的差異,努力減少信息交流的障礙,達到應用翻譯交流信息的目的。

  三、關聯理論及其翻譯觀

關聯理論認爲,語言交際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意圖的活動,它要傳遞的是說話人的意圖。說話人爲使聽話人懂得自己的意圖,總是以明示的方式表達信息; 聽話人爲了瞭解說話人的意圖,必須將信息納入無誤的明示——推理模式中進行演繹推理。演繹推理的重要依據就是獲取信息和語境的最佳關聯。

“譯者的責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圖(intention)與譯文讀者的企盼(expectation)相吻合”。爲做到這一點,譯者必須擔負雙重推理的責任。首先從原文字句中體會原文作者的意圖,即原作者企圖通過這些字句傳達給受體什麼假設。譯者應解讀原文的明示信息,對其暗含意義結合語境進行推理,找出語境和信息的最佳關聯獲得相應的語境效果。同時譯者還必須瞭解目的語讀者的認知環境,即原文企圖傳達的語境信息是否在譯語中存在,如果存在,是否需要譯語讀者費力地調出語境,是否能達到“最佳關聯”,然後譯者向譯語讀者進行明說並表達其暗含意圖。在表達過程中,譯者要考慮譯文讀者對譯者明說後暗含意圖的推理。由於原文讀者和譯文讀者存在語言、文化、思維等的差異,所以認知環境不可能完全一樣,譯者爲了使譯文讀者達到最佳關聯,譯者應對譯文進行處理,以使譯文讀者從語境中獲得最佳語境效果。

  四、關聯理論翻譯觀下的應用翻譯策略

作爲以傳遞信息爲主的應用翻譯,如果在翻譯過程中不考慮譯語讀者和原文作者語言與文化背景的不同,拘泥於原文的形式,單純地複製原文的信息,必將損害信息的傳遞。因此,“譯者應充分考慮跨語際間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社會心理、風俗習慣、語言習慣等方面的諸多差異,儘量使譯文符合目的語的規範與風格,淡化源語文化色彩,突出基本信息,從而減少異域文化讀者的認知負荷"。“從關聯理論的角度來看,爲了保證翻譯交際活動的成功,譯者不僅要傳達出原文的信息意圖,最重要的是傳達出原文的交際意圖。”(孫昂[J],2003)爲此我們可以採用以下翻譯策略:

  (一)替換,改譯以實現譯文的最佳關聯

在不同的語言交際中,由於原語作者和譯語讀者處於不同的文化語境中,早已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互明的共同認知環境”,譯者首先要解讀原文的暗含的意思,然後爲目的語讀者提供譯語的最佳關聯。對譯語中缺失的文化形象,可以用替換或改譯的方法尋找譯語讀者和譯文的最佳關聯,如“有錢到處是杭州,沒錢杭州涼颼颼”的譯文“With a heavy purse ,everywhere is paradise for you, but with an empty purse, paradise is miserable for you.”在中國文化中,很容易將杭州和天堂聯繫起來,因爲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說。在翻譯中,如果把杭州直接音譯爲“Hangzhou”,不瞭解中國文化的譯語讀者很難將“Hangzhou”和“天堂”相聯繫,就無法實現最佳關聯,故作者在此用了改譯的方法,改變形象,以實現最佳關聯。

  (二)增譯,補譯以實現譯文的最佳關聯

爲了保留原文的特色和個性,我們可以採用異化的翻譯方法,但是對於譯語中缺失的文化語境,我們可以採用增加註釋或闡釋的方法,即保留了原文的特色,又消除了因文化差異所帶來的認知語境中的障礙,有效地實現譯文的功能。

例1:生在蘇州,穿在杭州,吃在廣州,死在柳州。

It is gook luck for anyone to be born in Suzhou with the most promising living environment, to dress himself in Hangzhou with the most beautiful silk clothes, to dine in Guangzhou with the most delicious food, and to die in Liuzhou with the most elaborate funeral.

“蘇州”、“廣州”、“杭州”“柳州”都是中國的城市名,在這裏無法採用轉換形象的方式改譯,如果採用音譯或直譯的方法,譯語讀者無法知道爲什麼要“生在蘇州”……,採用解釋性的增譯方法,可以跨越理解的鴻溝,將暗含的意思表達了出來。

  (三)摘譯,縮譯或將原文信息重新組合,以達到最佳語境關聯

摘譯強調的是保留原作中重要的或譯文讀者感興趣的信息,刪除那些次要的、可有可無或表達重複的冗餘信息。縮譯即對原文的信息進行壓縮,用更精煉的語言將原作譯出。

由於原語和譯語文化和語言的差異,必然存在認知環境的差異,如果將原語的文體風格和句型結構不作改變,原封不動地翻譯,譯語讀者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知道其意圖,就違背了關聯論“最小最大”原理(“以最小的心理投入獲得最大的認知效果”)。因此,“譯文只能根據交際意圖和譯文讀者的期待,用蘊含譯語文化身份的表達方式來取代原語文化身份的表達方式,取‘義’而舍‘形’,將原文表達交際意圖的主要信息予以明確表達,不然難以達到讀者與譯文的最佳關聯。”(賈文波,2004:289)

例2:仿真繡《耶穌像》堪稱蘇繡極品,爲近代繡界宗師沈壽於1914年8月以油畫爲範本繡制而成。繡品中耶穌神色微妙,肌膚質感細膩,頭髮飄然若飛,尤其是他的一雙眼睛,深藏憂戚,極爲感人。沈壽大師創作的這一作品,用色多達111種,劈絲線細達七分之一,針法也複雜多變並有大膽突破。

The exhibition also displays the embroidered Portrait of Jesus by master Shen Shou, based on an oil painting in August 1914. The embroidered picture uses 111colors, split silk threads, and complicated stitches. The smooth skin, flying hair, and in particular, the melancholy eyes of the embroidered Jesus, are a visual feast.

爲達到最佳語境效果,譯文將一些不影響信息傳遞的部分刪去(劃橫線部分),摘取了一些重要信息,並按邏輯層次對原文語序作了相應調整(原文第二句和第三句),這就顧及了譯文讀者的認知能力,爲達到最佳關聯提供了充分的語境。

  五、結語

關聯理論的翻譯觀從認知語用學的角度對翻譯進行研究,從更高層次上對翻譯標準和翻譯策略的探討,對以傳遞信息爲根本目的的應用翻譯尤具指導作用。

關聯理論的翻譯觀強調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作用,尤其是譯者的認知推理過程。在應用翻譯過程中,作爲主體的譯者應發揮其主體性,應用一些翻譯策略,減少信息傳遞中信息的損失,消除譯語讀者因認知語境差異獲取信息的障礙,達到譯文和交際目的的最佳關聯,實現應用翻譯傳遞信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