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學習 > 英語翻譯 > 從關聯理論簡析旅遊資料文化信息英譯

從關聯理論簡析旅遊資料文化信息英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2W 次
從關聯理論簡析旅遊資料文化信息英譯
論文關鍵詞:旅遊資料;文化信息;最佳關聯
  論文摘要:結合旅遊資料中文化信息英譯的實例,從關聯理論的角度探討旅遊資料英譯的機理,提出其英譯要充分考慮外國遊客的認知環境和心理期待,尊重旅遊資料的文本功能特徵;譯者有較大的自由度,不必對中文旅遊資料亦步亦趨,可利用類比、轉譯和刪減等手法,力求達到譯本與語境問的最佳關聯。

  一、引言
中國加人WTO併成功申辦奧運會和世博會,這些都給國內經濟發展帶來了良好的契機,也給旅遊業尤其是人境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僅2005年一年,中國人境旅遊人數就達到1.2億人次。對外國遊客而言,中國悠久的歷史,多元的文化,以及豐富的自然景觀無不散發着獨特的東方魅力。
旅遊資料是旅遊業發展的產物,它通常包括旅遊手冊、旅遊指南、旅遊畫冊、景點標示等書面資料,導遊詞等口頭資料,以及在網上興起的對外宣傳旅遊網站等。它爲廣大遊客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一手信息,涵蓋旅遊景點、旅遊資源、服務設施等情況的介紹,按照Peter Newmark (1988 )對文本功能的劃分,旅遊資料這一文本形式集中體現了三大功能:信息功能(對景點交通、食宿費用、人文歷史背景等進行介紹,面向遊客),審美功能(讓遊客在閱讀過程中獲得美感享受)和指示功能(強調遊客獲得信息後所施的行爲)。旅遊資料作爲一種廣告宣傳,其信息功能和審美功能主要服務於指示功能,即旅遊資料的終極目的是通過傳播旅遊信息,從而指導旅遊消費行爲,激發旅遊消費慾望,宣傳旅遊企業形象,樹立品牌。因此筆者認爲,旅遊資料的英譯應以目標語讀者(即外國遊客)爲中心,充分考慮其認知環境和心理期待。
如今在中國的很多景點、外文書店和網站,這類對外宣傳的旅遊資料隨處可見,然而,旅遊資料的英譯中常常有不如人意之處,已有的研究成果包括:中式英語、用詞不當、語言累贅、文化誤解等等。
不難看出在旅遊資料英譯的過程中,較難處理的是文化信息的翻譯,處理不當會導致外國遊客難以理解獨特的中國文化,同時也使其對中華美景的欣賞效果大打折扣,從而對跨文化交際產生負面影響。
本文將重點結合旅遊資料中文化信息英譯的實例,對其內部機理進行探討,從而力圖更好的指導翻譯實踐。
  二、旅遊資料中文化信息英譯的機理
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關聯理論最初是爲認知科學提供理論基礎,其基本原理指出,話語和語境之間存在着關聯性,人們基於不同的語境假設進行推理,對話語就會有不同的理解,爲了取得語境效果,就必須尋找話語和語境之間的最佳關聯。關聯理論研究交際中的認知,而翻譯也是一種交際,這使關聯理論在探索翻譯本質方面有極強的解釋力。在關聯理論的框架下,旅遊資料英譯的過程可以概括爲:

旅遊資料英譯涉及兩輪交際過程。
在第一輪交際過程中,通過將中文旅遊資料與語境相結合,翻譯人員力圖理解原文撰寫者的交際意圖。目前大多數旅遊資料英譯的工作者是以中文爲母語的,交際雙方互明區域大,應該說這輪交際的成功率比較高。但仍有少數翻譯工作者由於自身文化底蘊不足且欠缺認真的文化考證態度,導致了第一輪交際的失敗。如:“寒山寺”就不能譯爲"Cold Hill Temple",因爲“寒山”是根據唐朝詩僧“寒山”的名字而命名的,還是採用音譯“Han shan Temple" o
在第二輪交際過程中,翻譯人員要對外國遊客的期望與認知環境加以考慮,這樣他們所發出第二輪明示刺激才能既最佳傳達原文意圖又能達到外國遊客的期望值。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中文旅遊資料撰寫者與外國遊客之間的交際是間接的,翻譯人員在第一輪交際中是聽話人而在第二輪交際中是說話人,他們對明示1做出的推理1以及產生的明示2對整個交際過程是否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研究的是中文旅遊資料英譯,所以筆者將注意力集中在第二輪交際上,試從交際雙方—外國遊客和翻譯人員,以及語境特徵幾方面探討其英譯機理。

  遊客的認知環境和心理期望:
外國遊客所熟悉的本國旅遊資料的模式可概括爲:重在地理環境、服務設施、優勢與不足諸方面的純信息傳遞,而風光景色的描述性篇幅則着筆不多。Gutt (2001)談到:從交際角度看,頌歌、摘要、小說等等這些類型名稱可服務於一個重要目的:幫助協調說話者的意圖和聽者的期望。比如,當說話者表明她將作個“報告”,與說話者表明她要發表“諷刺”或展示“簡歷”,兩者激發聽者產生的期望是截然不同的。(筆者譯)也就是說,旅遊資料這一類型名稱激活了外國遊客已有的認知環境,使得他們拿到中文旅遊資料的英譯本時,自然而然地期待看到自己熟悉的模式,得到所需的信息。
而漢語深受儒家哲學和美學的影響,中文旅遊資料大多着重景物描寫,文字優美,詞藻凝練,合仄押韻,善於營造意境,因爲“意境創造的極至就是創造含蓄美、朦朧美,也就是模糊美。因此中國遊客在旅遊時,期待從旅遊資料中瞭解古詩名句,歷史典故,從而體會情景交融的樂趣。
寫實與寫意,理性與浪漫,外國遊客與中國遊客對旅遊資料的不同期望造成兩種語言下風格迥異的旅遊文本,也對譯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譯者角色:
在關聯理論的框架下,翻譯是一種交際行爲。作爲譯者,充當了第一輪交際中的聽者,同時又擔任了第二輪交際中的說話者,雙重角色賦予譯者更多的挑戰和表現空間。研究旅遊資料英譯時,我們主要關注譯者說話者的角色。正如Sperber和wi11son (1986/1995: 43)指出“交際是非對稱過程”,說話者擔負更多的責任,要充分考慮到聽者的認知環境和心理期待,而說話者發出的明示刺激的關聯性是與其能力和喜好相關的。
旅遊資料英譯的語境特徵:
與純文字的文學作品不同,旅遊資料往往圖文並茂,對於親臨景點的遊客而言,圖片和眼前的實景更爲手頭的文字提供了絕佳的語境,如何增加譯本和這一語境的關聯性,提高交際效果?這一責任責無旁貸的落在譯者肩頭。

  三、實例分析
本文將着重分析旅遊資料中古詩詞、歷史年代與人物這兩類文化信息的翻譯。
(1)古詩詞
法國語言學家葛蘭言(Granet)曾這樣評價漢語:“中國人所用的語言,是特別爲‘描繪’而造的,不是爲分類而造的,那是一種可以抒發特別情感,爲詩人或懷古家所設計的語言,而不是爲了下定義或判斷而設計的語言。”中國遊客登臨岳陽樓會烯噓感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登臨黃山會抒發“黃山歸來不看嶽”的感慨,根據這一認知期待,中文旅遊資料中古詩詞的引用率很高,目前譯界同仁對其處理手法可歸納爲以下幾類:
以詩譯詩
例一:華清池內有一貴妃池,相傳是楊貴妃當年沐浴的地方。唐代名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春寒踢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詩句。
Inside the Huachingchih Spring, there is a bathing pool called Kueifeichih which is said to have been the bathing place of Yang Kueifei famous poet Pai chu一I of the Tang dynasty wrote `The Ballad of Endless Woe’ which contains the following verses:
`T was in the chilly springtime They bathed in Huaching lake. and in the tepid waters The crusted winter slack.’fill
可以看出譯者力圖保留原中文詩句的音韻特徵,將七言基本譯爲每句七音節,以lake和slack押韻,也是費了番心思的。但仔細考證後可以發現,中文旅遊資料考慮到國人的審美期待,引用詩文激活其認知環境中有關《長恨歌》的儲備,從而進一步使其聯想到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嬌美之態。但其英譯本在外國遊客看來只傳遞了她曾在此沐浴的信息,而這一信息在前文介紹中已經出現過了。一方面譯本未能帶來新信息,滿足遊客心理期待,另一方面,譯文對幾處信息的處理不夠準確,如“凝脂”指凝凍了的油脂,比喻光潔白潤的皮膚,譯文卻譯爲winter slack,明顯誤導了遊客,導致其無法在這輪交際中獲得期待的美感享受。
讓我們轉而看看交際的另一方一聽者(外國遊客)對這些譯本的反映。
高存,張允閉針對旅遊翻譯目前存在的問題設計問卷,通過電子郵件和傳真對國外的英美朋友進行調查。從收回的有效答卷中發現:接近70%的外國遊客認爲在旅遊推廣宣傳文體中,沒有必要引用詩詞,否則會阻斷文章的連貫性。
古詩詞的翻譯本來就是文學翻譯中的難點,一方面音韻形式難以保全,更重要的是詩詞中引經據典,翻譯時難以用支紙片言解釋清楚,表達其神思意蘊就更是難上加難。因此筆者認爲以詩譯詩未嘗不可,但譯本的關聯性深受譯者能力的制約,翻譯時應多從文化考證的態度出發,切忌一詞一句的死譯。
轉譯
例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 the West Lake was compared by Su Dongpo,a celebrated poet of the Song Dynasty(960-1121),to a beauty "who is always charming in either light or heavy makeup.;fi3l
譯者在翻譯蘇軾的名詩《飲湖上初晴後雨》時,放棄了原詩合仄押韻的形式,轉譯爲解釋說明性文字,放棄了西施這一文化信息,使遊客不必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探究中國四大美女是誰,西施又有哪些傳奇故事,換以beauty(美人)譯之,激活遊客有關自然美與人物美聯繫的已有認知,在有限空間和時間內,遊客付出的交際努力和語境效果取得了最佳關聯,譯本成功的傳達了詩人心目中西湖的靈秀之氣,讓遊客獲得了美感享受。
刪減
例三:……右爲碑刻“關帝詩竹畫”,畫面用竹葉組成“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留名,莫嫌孤葉淡,終究不凋零”一首五絕詩。
On the right is a tablet with a picture一。pended Gated to‘Guan Yu the Emperor,’a four一line poem with five characters to each line. As the strokes of the characters are shaped like bamboo leaves, the whole poem, unless viewed at close range,appears to be a painting of the bamboo.
本例中譯者徹底放棄原文中五言絕句的翻譯,轉而將重點放在解釋竹葉與漢字筆畫的關係上。譯本充分考慮到大部分外國遊客並不認識漢字的認知實際,沒有用大量的加註解釋讓遊客暈頭轉向,而是抓住這幅“關帝詩竹畫”獨具匠心之處,利用旅遊資料圖文並茂的語境特徵,讓外國遊客自己體會竹葉竟然也可以組成漢語詩句,感受中國藝術的神奇,從而達到譯本和語境的最佳關聯。
總體而言,旅遊資料的目的是爲遊客提供休閒娛樂和美感享受,並非學術考察,因此筆者認爲譯者應充分考慮到遊客的期待,利用轉譯或刪減的方法,在交際中爭取最佳關聯。
(2)歷史年代與人物
歷史年代與人物的英譯與前面所講古詩詞的處理有很多相似之處。
例四:(桃花源)始建於晉,初興於唐,鼎盛於宋,大毀於元,時興時衰於明清,蕭條於民國,漸復於解放後,大規模修復開發於1990。
It was first built in the Jin Dynasty ( 256-439^.D),began to take shape in the Tang Dynasty(618一907),flourished in the Song Dynasty ( 960一1279),and went to ruin in the Yuan Dynasty(1271一1368) ups and downs through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1368-1911),it was almost abandoned in the times of Republic of China(1912 1949) recovery was made from the rear 1949 on and a large-scale expansion and development began in 1990. [’s]
這個譯本充分考慮了歷史朝代與外國遊客認知環境的差異,以公元紀年爲標註,增大關聯性,但閱讀大量的年代數字後遊客獲得的信息卻僅僅是桃花源幾經興衰,付出的交際努力和獲得的關聯性不成比例,改譯如下:
It was first built in the Jin Dynasty ( 256- 439 A .D),several decades before the fall of Western Roman Empire experienced its ups and downs in the following dynasties recovery was made from the rear 1949 on and a large-scale expansion and development began in 1990.
下例來自廣東省一個旅遊景點—鬱蔭山房的旅遊畫冊:
例五:在珍貴的紫搜木雄屏上刻有清代名家的書法作品,其中有晚清三大才子劉山舟、張船山、翁方綱等人的詩句,還有乾隆時期的大學士劉墉的書法手跡。這裏還有一件珍奇的雄刻“松鼠菩提”木刻,從正面看足一隻松鼠,從背面看又是另一隻松鼠。這叫雙面雄刻,製作工藝十分精巧,令人歎爲觀止。
On the wood一carved screen made of rose wood are the handwritings of famous ancient scholars. The rare double一sided woodcarving was named "Squirrel&Bodhi".
紫檀木雕屏和松鼠菩提木刻是參觀亮點,所以中文旅遊資料中的一些歷史人物以famous ancient scholars一筆譯過,減少了遊客不必要的交際努力,激活其認知環境中名人題字與珍品的聯繫,增大了關聯性。對於重要信息—雙面雕刻的解釋則充分利用遊客手中的圖片或眼前的實物,以two一sided爲提示,指示遊客去關注雕刻兩面的不同,遊客雖付出努力但得到的關聯性反而增大了許多,感受到異國發現之旅的樂趣,獲得東方藝術的審美體驗。
在處理旅遊資料中歷史年代與人物時,要充分利用類比的手法,尋找遊客認知環境中熟悉的事件和人物,增大關聯性,對於一些不必要的信息可以大膽刪減,以符合旅遊資料的廣告特徵。
  四、結語
本文結合收集到的旅遊翻譯實例和筆者在這一領域的翻譯實踐,探討了旅遊資料英譯的機理,提出旅遊資料中文化信息的英譯要充分考慮外國遊客的認知環境和心理期待,由於篇幅所限,對文化信息的討論僅限於古詩詞,歷史年代與人物,希望本文會對進一步研究典故、四六字驕體等等文化信息的英譯有啓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