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語文化 > 淺談從圖式理論看跨文化意識在口譯教學中的作用

淺談從圖式理論看跨文化意識在口譯教學中的作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7W 次
淺談從圖式理論看跨文化意識在口譯教學中的作用
論文關鍵詞:圖式理論 跨文化意識 源語 譯入語 口譯
論文摘要:以在閱讀和聽力領域廣泛運用的圖式理論爲理論基礎,時圖式理論和口譯以及口譯訓練之間的聯繫進行探討。口譯作爲一種複雜的語言活動,牽涉到源語和譯入語的理解和轉換,時源語的理解是口譯中的重要部分,而圖式理論主要解決背景知識在理解中的作用。將二者結合起來,突出並解釋跨文化意識在口譯中的重要作用。
一、引言
“圖式”(schema)是認知心理學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圖式理論是認知心理學家用以解釋心理過程的一種理論。鄧剛(2001)’對圖式理論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圖式是記憶結構,包括語言知識,社會一文化知識和其它知識,也包括己形成的神經反應模式。圖式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人們在理解新事物時,需要將新事物與已知的概念、過去的經歷,即背景知識,聯繫起來。對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釋取決於頭腦中已經存在的圖式,輸入的信息必須與這些圖式吻合。圖式理論現己被廣‘泛地用於聽力和閱讀研究。閱讀理解或聽力理解實際上是輸入信息中的前景(foreground)信息和讀者或聽者頭腦中已有的背景(background)信息的動態交互過程,背景知識其實就是已存入人頭腦中的圖式信息(schematic knowl-edge);語言的缺陷可以通過激活圖式的能力來補償,從而提高閱讀和聽力理解能力。
口譯(包括即席翻譯和同聲傳譯)一種即席的口頭複製過程,將一種語言所述的內容用另一種語言再表述[,涉及如何由源語(source language)向譯入語(target language)轉換的全過程。與筆譯不同,口譯有它的特點,即譯員必須及時地、獨立地進行一次性翻譯。這就要求口譯人員較強的自身素質,如雙語基本功、口譯技能、記憶力、知識面等。同時口譯人員在工作中常常充當”多面手”的角色,具體表現爲翻譯員、接待員、導遊員、宣傳員和聯絡員(李鬱青,2005)。但對於譯員來說,口譯中最難的莫過於兩種文化的差異。可以說,口譯是翻譯文化而不是語言。因此,口譯人員的跨文化意識決定其能否把握翻譯尺度且不受文化差異的負面影響,已成爲衡量一名優秀譯員的重要準繩。
劉件福(2001)已嘗試以圖式理論爲框架,用實驗的方法來探討中國大學英語專業本科生的背景知識在英語口譯過程中所擔當的角色。其研究結果如下:(1)背景知識與口譯成效(success of oral interpretation)呈正相關,背景知識對口譯的各個環節均有促進作用;(2)在語言水平相當的情況下,有無背景知識可能會導致口譯成效的顯著差異;(3)口譯成效與語言(包括源語和譯入語)水平相關;(4)口譯是一個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複雜過程,並非完全取決於某一個因素,如背景知識。本文只就背景知識中的文化因素在口譯中的作用用圖式理論加以理論闡釋,突出跨文化意識在口譯實踐和教學中的重要性。

二、文化圖式在口譯中的作用
(一)口譯中圖式的分類
口譯是一個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複雜過程,這些因素包括口譯人員自身素質(如雙語基本功、口譯技能、心理素質、記憶力、背景知識等)和外界非語言因素(環境舒適度、外來幫助、話題難易度等)。所有這些因素都可以用圖式理論來解釋,總結爲語言圖式(linguistic schemata),文化圖式(culturalschemata)和語言外圖式(extralinguistic schemata) 。
口譯中譯員的語言能力主要體現爲雙語基本功,如聽力敏銳度、語音語調、句法和詞彙量等。語言圖式主要通過語境(上下文)、源語和譯入語的篇章差異(句法結構)、文體差異(正式或非正式,特定文體或一般文體)等體現出來。非語言因素如譯員的心理素質、背景知識、話題難易度、講話人意圖動機和環境等可歸結爲語言外圖式。下面重點談談文化圖式與口譯的關係。

(二)文化圖式與口譯
劉明東((2003)認爲,文化圖式指的是人腦中關於文化的”知識結構塊”,是人腦通過先前的經驗已經存在的一種關於”文化”的知識組織模式,可以調用來感知和理解人類社會中的各種文化現象。根據這個定義,我們不難得到結論:文化翻譯包括口譯就是要理解並編譯(decode)源語中的文化圖式,然後重建(reconstruct)譯入語中相關的文化圖式。這就要求口譯人員能夠通過自己頭腦中的文化圖式信息來解譯源語中的文化圖式,且譯入語中文化圖式的重建要能激活起譯員頭腦中的文化圖式信息。只有做到這兩方面,口譯才能表達出原講話的全部內容,並且易於聽懂。比如,在翻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時,把西子比作Chinese Cleopatra,就很好地建立起英語語言中的相關文化圖式,突出了西施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樣,遇到外國人不熟悉的建築雕刻一一麒麟(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由於與西方的獨角獸(unicorn)相似,於是解釋爲Chinese unicorn就比較好。
在此,難免要提到語言的文化可翻譯性(translatability ofcultural schema)問題。不同的翻譯理論家有不同的看法,筆者認爲就中英文來講,是可翻譯的,口譯更是如此。就以有中國特色的習語"三教九流”爲例。譯者可以翻譯爲people ofall sorts or people of different origins and backgrounds,但聽者可能還想知道”三教”和”九流”具體指代哪些。這時譯者要加以解釋,”三教,,指儒教(Confucianism)、佛教(Buddhism)和道教(Daoism);”九流,,指((the nine schools of thoughts),分別爲儒家(the Confucians)、道家(the Taoists)、陰陽家((the Yin-Yang),法家(the legalists)、名家(the logicians),墨家(the Mohists)、縱橫家(the political strategists)、雜家(the eclectics)和農家(the ag-riculturalists)。再tEi如,我們稱讚女子美麗用”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這種情況,譯員可以翻譯爲’’Her beauty isbeyond description",再進一步解釋”In Chinese, we often saythat her beauty would make the fish sink, the wind goose falldown and the moon hide herself, and put the flowers to shame" 。
(三)跨文化意識在口譯中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在實際口譯實踐中,譯員就要注重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跨文化意識就是譯者認識到翻譯是跨越語言文字、跨越文化的信息交流,強調跨文化交際中參與者對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認知。文化差異對口譯的影響是顯著的。比如,中國食品的種類之多可謂世界之最,每個地方除了所屬菜系之外還有風味小吃。我們將“小吃”一般譯爲”snack food" ,而在美國,"snack food”一般相當於中國人平時吃的”零食”。現在已聽到用”small eating”代替”snack food"來表達中國的”小吃”概念。還以小吃爲例,我們有餛飩和餃子,但英語將其統稱爲’’dumpling"而不加以區分。但外國人現在也用拼音”huntun"〔餛飩),"jiaozi"(餃子),"toufu"(豆腐)來表示此類概念。這些都是作爲口譯人員應該注意的文化現象,從而能夠更好的理解源語文化內容並建立起相關的譯入語文化圖式。
三、結論
口譯是一個無意識或下意識體現圖式理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圖式的重要角色,尤其是與文化因素相關的文化圖式不容忽視。因而,口譯訓練者或教師要在口譯訓練過程中幫助譯員建立起和加強相關圖式,突出跨文化意識在口譯中的作用,有意識地體現出圖式理論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