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語文化 > 試論言語行爲理論綜合評述

試論言語行爲理論綜合評述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3W 次
試論言語行爲理論綜合評述
論文摘要:人們對於語言本質的討論從來沒有停止過,英國哲學家奧斯汀提出的言語行爲理論是其中一項重大突破,美國語言哲學家塞爾在繼承和批判奧斯汀理論的基礎上發展了言語行爲理論並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爲理論,從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言語行爲理論。
  論文關鍵詞:言語行爲理論;語言;世界
  一、引言
  很久以來,哲學家(或邏輯實證主義者)所持的一種假設是:陳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狀態,或是陳述某一事實,兩者必居其一,別無他用,而陳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陳述只能是真實或者是謬誤。哲學家歷來關心的只限於陳述的可驗證性,即如何驗證某一陳述是真實的或是謬誤的,以及如何規定某一個真實的陳述必須滿足的條件等。
  語言學家奧斯汀則認爲有時沒有必要也無從區分語句的“真”或“假”,因爲有些句子一說出來就是一種行爲,而行爲只有適當不適當之分,沒有真假之分。由此他提出了言語行爲理論。奧斯汀的理論第一次在西方學術界把言外之意正式提上了議事日程,在學術界引起了較大的反應。
  二、奧斯汀言語行爲理論的基本主張
  奧斯汀在30年代後期已經形成有關語言施事使用的想法,並在1946年的“他人的心”一文中首次公開表露了這一想法堅持語言的使用方式是有限的,並把語言的使用劃分爲兩類,即”記述話語”和”施事話語”並對言內行爲和言外行爲作了區分。由於行爲主義語言觀總是試圖從他人處獲得行爲效果,而沒能對其運作機制加以細分,從而顯得過於籠統,奧斯汀的言語行爲理論恰好彌補了這一缺陷,把傳統的語言哲學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使人們對語言的關注焦點由語義的真值界定轉向了語用範疇。
  言語行爲理論的基本出發點是:人類語言交際的基本單位不應是詞、句子或其他語言形式,而應是人們用詞或句子所完成的行爲。說話人只要說出了有意義、可被聽話人理解的話,就可以說他實施了某個行爲,這個行爲叫做言語行爲。任何一種語言裏話語的數量從理論上講都是無窮的,但人們運用這無窮的話語所能達到的交際目的的種類則是有限的。言語行爲的本質就是交際者藉助話語傳達交際目的或意圖。不論我們是在向他人提出請求或者是在向他人道歉,只要所說的話語傳達了一定的交際意圖,完成了一定的功能,我們就是在實施言語行爲。
  在《以言行事》中奧斯汀首先區分了表述性和施爲性話語。表述性話語指陳述、描寫事情的過程或狀態;施爲性話語則具有行事能力,說出來就是一種行爲,可以表達許諾、道歉、指責、感謝、祝賀等。例如:Ivisitheronceamonth.它的意思並不是“我”現在去拜訪她,而是陳述“我每月去拜訪她一次”這樣一個事實,所以它是表述性話語。而Iadvisehimnottogiveuptrying.這句話不是要陳述“勸告”這件事,而是說話人“我”在說話的過程中實施了“勸告”這個行爲,所以它是施爲性話語。兩者在性質上有很大的區別,表述性話語是描寫某一事件的過程或狀態,因而有真假之分。施爲句是用來實施某種行爲的,說話本身就是在做一件事,因此無真假之分,但有合適不合適之分。
  隨着研究的深入,奧斯汀又把施爲句分成顯性施爲句和隱性施爲句兩類。顯性施爲句即原先所說的施爲句(該句子的主要特徵爲:主語是第一人稱,時態是現在時,謂語動詞是行事動詞)。隱性施爲句則指不具備上述特徵的許多其他種類的語句。這類句子大都可以加上顯性施爲句所具有的語言特徵而變成顯性施爲句。在此基礎上,奧斯汀又把人們說話時所實施的言語行爲分作三類,即言內行爲、言外行爲、言後行爲,或稱言語行爲三分說。言內行爲是說出詞、短語和分句的行爲,它是通過句法、詞彙和音位來表達字面意義的行爲。言外行爲是表達說話者的意圖的行爲,它是在說某些話時所實施的行爲。言後行爲是通過某些話所實施的行爲,或講某些話所導致的行爲,它是話語所產生的後果或所引起的變化,它是通過講某些話所完成的行爲,每一個話語都同時完成三種行爲。
  此外,奧斯汀把言外行爲分爲五類:裁決類、表述類、承諾類、行動類、行使類。

  三、塞爾對言語行爲理論的發展
  塞爾批判地繼承了奧斯汀的分類,把言外行爲分爲“新五類”:1)斷言類和闡述類:這類以言行事行爲表示說話人對某事作出一定的表態,對話語所表達的命題內容作出真假判斷。它的適從方向是說話人的話語符合客觀現實,說話人的心理狀態是確信的。2)指令類:這類以言行事行爲表示說話人不同程度地指使聽話人做某事。它的適從方向是現實發生變化,以使用說話人的話語;說話人在心理上的需求是希望和需要;話語的命題內容總是讓聽話人即將做出某種行動。3)承諾類:這類以言行事行爲指說話人對未來的行爲作出不同程度的承諾。適從方向是讓現實發生改變,以適應說話人的話語;說話人的心理狀態是懷有意圖;話語的命題內容是說話人即將做出某一行動。4)表達類:這類以言行事行爲指說話人在表達話語命題內容的同時所表達的某種心理狀態。它沒有適從方向,因爲說話人在表達這類行爲時既不試圖改變客觀現實以適從說話人的話語,也不希望話語符合客觀現實。不過,實施該行爲的前提是話語命題內容的真實性。5)宣告類:這類以言行事行爲指話語所表達的命題內容與客觀現實之間的一致。它的適從方向是讓客觀現實符合說話人的話語,同時又讓話語適應客觀現實,它不需要真誠條件。說話人可以通過宣告類行爲改變有關事物的狀況和條件,因而它不同於其他類型的以言行事行爲。但宣告類行爲往往需要考慮一定的語言外因素,即合適條件,比如要宣告某人爲公司總裁,我們就要考慮宣告人的特殊地位、權力等因素。
  塞爾於1975年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爲這一特殊的言外行爲類型。他的依據是:顯性的言外之力可以根據施爲動詞來識別;陳述句、疑問句和祈使句(命令句)這三種主要句型通常表達各自言外之力,即陳述、疑問和命令。他把這種與語句類型相聯繫的言外之力稱爲字面言外之力,而把不具備這種聯繫的言外之力稱爲間接言外之力。舍爾認爲,在間接言語行爲中,說者依賴他們彼此分享的語言的和非語言的背景信息,加上聽者一方的一般推理和推斷能力,說者與聽者所交流的要比說者實際說出的多。
  塞爾在理論上說明了如何通過次要以言行事行爲來實現首要以言行事行爲,並認爲次要以言行事行爲是字面上的,而首要以言行事行爲不是字面上的。間接言語行爲可分爲規約性的和非規約性的兩種。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爲的重要特徵是,它的間接言外之力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固定在語言形式中,併爲人們普遍接受;在使用中,發話者和受話者可能沒有意識到它的字面言外之力,而非規約性間接言外示力行爲更爲複雜和不確定、更依賴於背景知識和語境。
  四、言語行爲理論的意義
  言語行爲理論在人腦、語言與世界三者之間架構起一座橋樑。從語言與世界這一外在的關係來說,語言作爲一種行爲直接參與到改造世界的實踐之中,從而使人類思想凝固、鑲嵌於世界的圖景之中。從人腦與語言這一內在的關係來說,它可以通過人腦的意想狀態激發出豐富的思想內容。言語行爲理論的提出。
  使語言具有了三種功能:作爲傳統意義上的語言它是表達世界的一種途徑,作爲人類特有的一種行爲它是創造世界的一種工具,作爲一種派生的意向性它又是心智加工的一種產品。因此,在言語行爲視野下,語言就成爲協調內、外兩個世界的有效方式,成爲可以跨越任何邊界的一種特殊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