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學習 > 英語翻譯 > 歇後語翻譯英語論文

歇後語翻譯英語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5W 次

歇後語有極深的民族文化底蘊,表達力很強,雅俗共賞,深受海內外華人的青睞,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語言中不可或缺的一枚瑰寶。下文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歇後語翻譯英語論文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歇後語翻譯英語論文
  歇後語翻譯英語論文篇1

認知角度下的隱喻型歇後語翻譯

【摘 要】歇後語是漢語言的一種獨特表達形式,傳遞出濃厚的文化內涵。本文試圖從認知角度分析隱喻型歇後語中包含的隱喻,遵循喻體加寓意的原則,探討此類歇後語的翻譯方法。

【關鍵詞】認知;隱喻型歇後語;喻體;寓意;翻譯

1、前言

翻譯簡而言之是把一種語言信息轉變成另一種語言信息的行爲。在這種轉化背後,卻存在着複雜的認知活動。譯者便是這種認知活動的主體。特別是在處理和特有文化相關的俗語的翻譯上,譯者的認知水平直接決定着翻譯質量的高低。作爲俗語之一的歇後語的翻譯,正越來越受到重視。一些學者對於歇後語的翻譯方法已有了較爲詳細的討論(張培基,1978;郭建中,1996;韓慶果,2002;鄒永紅,2006),但對何種情形下采用何種翻譯方法以及採用的原因並沒有深入探討。

認知語言學是西方語言學的一門比較新的分支,大約成型於1980年至1990年代。它提出人類語言的創建、學習及應用都與其認知能力密切相關。自從萊考夫(Lakoff)(認知語言學創始人)和約翰遜(Johnson)發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以來,國內外的許多學者開始從認知的角度對隱喻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著述[1]P148。在傳統修辭學家的眼中,隱喻僅僅是一種修辭現象,而認知語言學認爲隱喻是一種認知現象,一種新的意義的創生過程 [1]P148。

隱喻也大量出現在歇後語中,這與歇後語的特殊結構有很大關係。歇後語的前半部分一般爲比喻,後半部分點出該比喻的含義。前半部分的比喻和通常意義上的比喻有所不同,往往是一個形象生動的“意象”。從這個意象中引申出來的含義恰好可以用來描寫另一個場景,構成後半部分。這與隱喻的概念不謀而和。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對這類隱喻型歇後語進行分析,會產生新的理解,進而影響翻譯方法的選擇。因此,本文擬從認知角度來探討隱喻型歇後語的翻譯,望能帶來一種新的思路和啓發。

2、歇後語概述

歇後語是漢語的一種獨特的語言形式,是廣大中國人民在生活經驗中創造的一種語言形式,它結構獨特,形象生動,深受各階層人士的喜愛[2]P197。由於歇後語幽默詼諧,文化氣息厚重,民族特色濃郁,在文學作品中被頻繁使用。據統計,在《紅樓夢》中至少出現了30條歇後語[3]P66,對於刻畫人物性格,增強作品藝術感染力起到了很大作用。

前面已經談到,歇後語一般由兩部分構成,前半部分是比喻,後半部分解釋說明該比喻的含義。如:“兔子的尾巴――長不了”。有些歇後語因爲已被大家所熟知,後半部分通常被省略,這也是“歇後語”這個名字的由來。從前後兩部分的關係來說歇後語又可分爲比喻型歇後語和雙關型歇後語[2]P197。前者數量較多,它的比喻與使用歇後語的上下文中所描寫的事物有相通之處[4]P42。如:“竹籃打水――一場空”。這裏的“比喻型歇後語”筆者認爲把它稱作“隱喻型歇後語”更爲恰當。後者運用諧音或詞語語義上的雙關通過聯想來表達意義,其前半部分所說事物跟上下文中描寫的事物沒有雷同之處,數量較少[4]P42。如:“和尚打傘――無法(發)無天”。可以看到,前一類歇後語通過隱喻來達意,而後一類則通過聯想。相對應的,兩者的翻譯方法必然有所區別。限於篇幅,這裏我們的探討以第一類歇後語――隱喻型歇後語爲對象。

3、認知學角度下的隱喻

3.1基本概念

從認識論的角度看,隱喻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意義基於感知,感知基於生理構造,認知構造和感知機制緊密相聯[1]P148。人的生理機制的侷限決定了人不可能完全反映客觀外部世界,而必須藉由身體和經驗來表達。在語言的初始階段,人類通過身體與世界相聯繫,把自己的身體特徵“投射”至客觀事物中。無論東方或是西方民族都是如此。因此,河有河口,山有山頭和山腰,樹有樹冠之說[1]P148。隨着認知能力的不斷加強,人的抽象思維能力漸漸從具體概念中脫離出來:他們開始藉助於表示某個具體實體的詞語來指稱或認知某個陌生的概念,從而把實際上不一樣的事物當做同一種事物來談論,其必然結果就是隱喻的產生[1]P148-149。

3.2隱喻的建立

隱喻是用非常規概念對客體或事件的描寫[5]P2。這裏引申出兩個概念:對象――被描寫的客體或事件,媒介――以非常規方式進行描寫的概念。兩者不是一一對應關係,而是呈網絡狀方式連接。比如提到“陰天”會使人聯想到“陰鬱、心情低落、蕭條”等等概念,而“玫瑰”則常常和“愛情、熱情、美好”等概念相聯繫。隱喻的意義是通過媒介在描寫對象中得到非常規解釋而建立起來的。非常規解釋以媒介概念與對象之間的相似性爲基礎[5]P2。

4、認知角度下的歇後語翻譯方法分析

儘管隱喻是人類普遍具有的一種思維機制,但由於地理環境、生存方式、思維習慣的不同,不同民族的隱喻呈現出很大差異。如“狗”這種動物在西方人眼中代表“忠誠、友情”,而在中國人眼中卻是“卑賤、勢力”的象徵。語言的共性是語言可譯性的基礎,如一些科技詞彙,專有名詞的意義都可以從一種語言完美地轉移到另一種語言。但和文化密切相關的,一個語言體系中的俗語、習語、典故等……由於其喻化具有二級性或後生成性而往往成爲譯者面臨的認知課題[5]P4。

對隱喻型歇後語的翻譯處理得當與否,關鍵看譯者是否能成功地將其蘊含的隱喻用漢語傳遞到英語中。隱喻所包含的兩個要素:對象及媒介體現在語言中分別爲歇後語的意象和它的寓意,後者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聯想意義。如“老虎吃天――無從下口”這個歇後語,前半部分的喻體是一個意象,後半部分解釋說明了該喻體的聯想意義。理想的歇後語翻譯在英語表達形式上既要保留它的形象,又要譯出它的寓意。然而在實際翻譯過程中,譯者經常遇到的難題是如何將中國式隱喻的意象和它的寓意傳遞給認知方式與中國相差較大的西方人。如果保留意象,其聯想意義常常不能被西方人所理解。但若捨棄意象,漢語生動形象的文化表達隨之喪失。該怎樣處理這種“兩難”情況?以下筆者將結合一些歇後語英譯的實例對此類歇後語的翻譯進行一番探討。   4.1直譯法

人類的認知方式雖說異大於同,但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這意味着一些隱喻所具有的意象和寓意無論對於漢語還是英語讀者來說是相似的。比如中西方文化對“狐狸”這種動物“狡詐,虛僞”的特點都是認同的。中文中有“狐假虎威”的成語,英文裏有“as cunning as a fox”的說法。因此,對一些包含此類隱喻的歇後語便可採用直譯的方法,這樣既能保留生動意象,又能傳遞深刻內涵,可達到“神形兼備”的效果。例如:

(1)、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A dumb man eating the bitter herb―― he had to suffer the bitterness of it in silence.

(2)、老虎吃天――無從下口

A tiger wanting to eat the sky―not knowing where to start

4.2套譯法

不同的民族對同一世界的認識可以有不同的透視角度,因而產生隱喻的異形同義現象,即喻體不同,相似點具有共性[6]P11。有時候英漢兩個隱喻表達的是同一個聯想意義,但用的卻是不同的喻體。這樣的情況下,爲了使目的語讀者不致產生理解上的困難,不妨保留目的語的喻體,即在翻譯時用英語的喻體代替漢語的喻體,而寓意保持不變,追求的是“神似”而非“形似”。體現在包含此類隱喻的歇後語的翻譯上也是如此,試看如下例子:

(3)、老鼠尾巴上害疔子,出膿也不多。

To squeeze water out of a stone, not too much

(4)、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

(We’re)all birds of a feather――all slaves here

例3、例4的意象被替換成了英語讀者非常熟悉的意象,文化內涵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損失,但從整體而言,譯文讀者對譯文的感受和原文讀者所得到的感受應該還是很相似的。

4.3直譯(喻體)+意譯(寓意)法

英漢民族在認知上的差異導致它們對同一喻體的理解存在很大區別。隱喻型歇後語中包含的喻體獨具中國特色,往往很難被英語讀者理解,翻譯此類歇後語的難度不言而喻。不少譯者常用的翻譯手段是直接略去意象不譯,轉向意譯。但這樣一來,隱喻所承載的豐富的文化意象就此消失,譯文讀者的閱讀樂趣也損失大半。比如下例歇後語的翻譯:

(5)、擀麪杖吹火――一竅不通

意譯:Don’t know the first thing about (sth ).

譯文只是簡單地交代了一下大意,原文中饒有趣味的意象消失了,歇後語的獨特表達形式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可以說,保留意象是傳遞文化內涵的第一步。但又由於喻體對譯文讀者來說是陌生的,不加以解釋聯想意義、只照搬喻體的翻譯也是不成功的。所以不妨先直譯出原文意象,再用意譯的方法說明其聯想意義。所以,例5的歇後語不妨翻譯成:

Try to blow up a fire through a rolling pin. It just doesn’t work[7]P83(參考周賽,2011)。

又如:

(6)、兔子的尾巴――長不了

The tail of a rabbit ―― won’t last long

這個歇後語的意象雖然簡單,但如果後半部分用直譯的方法簡單翻譯成“is not very long”, 該歇後語的隱含意思“持續不了多少時間”就沒有體現出來,導致英文讀者不能理解它的妙處。所以後半部分的聯想意義用意譯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傳達這層隱含意思。

4.4直譯(喻體和寓意)+意譯(寓意)+註釋法

歇後語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有許多涉及漢民族的歷史文化、神話傳說和典故。因此,簡單的直譯和意譯並不能完全把這些歇後語的涵義表達清楚,有時還需加註來解釋說明,或交代原文文化背景,這樣讀者才能更好地理解該歇後語所表達的文化內涵。這裏的直譯和意譯不同於4.3中的直譯和意譯,是先用直譯法將喻體和寓意譯出,再用意譯法將寓意譯出,最後進行加註的方法。讓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

(7)、丈二金剛――摸不着頭腦

A Buddha’s warrior guarding (statue) [A monk one zhang and two chi (4.5m) tall] (lit.) can’t touch his head; too tall to have his head touched; (fig.) at a loss; unable to make head or tail of something.

以上譯文在保留意象的前提下,如果省略直譯,喻體和寓意之間的聯繫會顯得十分突兀,毫無邏輯可言。另外,原文中出現的“丈二”是中國傳統的計量方法,因此在小括號內加註了換算成國際單位的4.5m,便於英語讀者理解。此外,在這個歇後語裏“金剛”指的是“寺院內所塑的天王像”,爲了區別它的其他含義,譯文中也加註了“statue”一詞。

再看下面的例子:

(8)、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Zhou Yu beats Huang Gai― (lit.) The former is willing to give the beating while the latter gladly takes it; (fig.): The two sides involved are willing to do something, which may not be understood by others.   Notes: Zhou Yu, a mighty general of Wu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Three Kingdoms, beat another Wu general Huang Gai in public. Huang Gai was then sent to the enemy camp to deceive the camp.

例8的歇後語出自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大多數中國讀者都耳熟能詳,但對英語讀者來說卻比較陌生,不加註交代清楚相關的文化背景會導致他們的理解困難,自然也不能體會該歇後語的妙用。

5、結語

中西方在認知上的差異造成兩者對大多數隱喻的理解不同,進而使包含隱喻的語言形式――隱喻型歇後語的翻譯具有較大難度。隱喻的翻譯不僅是傳遞信息,實現交際意圖,更重要的是接通雙語文化的意象內涵,使譯文讀者能夠領略原文喻體的意象內涵[8]P52。可見,理想的隱喻型歇後語翻譯應力求將原文喻體和寓意準確地傳遞到目的語中去。本文通過對一些隱喻型歇後語的認知分析,得出直譯法、套譯法、直譯(喻體)+意譯(寓意)法以及直譯(喻體和寓意)+意譯(寓意)+註釋法四種方法,克服了意譯法省略文化內涵的缺陷。

然而,喻體和寓意經過翻譯不可避免會受到虧損,任何翻譯方法只能儘可能減少而不能消除這種虧損。本文只是對隱喻型歇後語翻譯的嘗試,並不能說已經較好地解決了此類歇後語的翻譯難題。

【參考文獻】

[1]王勃然.從認知角度看隱喻的起源、本質和功能[J].東北大學學報,2005(2):148-150.

[2]鄒永紅.漢語歇後語與翻譯芻議[J].陝西教育(理論版),2006(9):197-198.

[3]陳科芳.修辭格翻譯的語用學探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66.

[4]韓慶果.“歇後語”一詞的英譯名及歇後語翻譯初探[J].外語與外語教,

2002(12):42-43,52.

[5]謝之君.翻譯中的隱喻性認知[J].上海科技翻譯,2001(1):1-6.

[6]張蓓.萊考夫的經驗主義隱喻觀探究[J].外語教學,1999(3):8,10-12.

[7]周賽.多元系統理論與漢語歇後語的翻譯[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1(10):83-84,86.

[8]劉法公.彌補文化喻體意象虧損譯法探討[J].中國翻譯,2009(6):52-56.

  歇後語翻譯英語論文篇2

淺談歇後語的翻譯

摘 要:歇後語屬於漢語中的俗語範疇,是漢民族文化獨有的表達方式,在英語習語中沒有與其完全相對 應的表達方法,本文從歇後語的構成、分類、文化內涵、習語的文化差異來探討歇後語的英譯方法。

關鍵詞:歇後語:文化內涵:文化差異

歇後語是民間根據豐富的生活經驗而創造出來的特殊的幽默語言品類,是幽默的一個分支,是漢民族特有的表達方式。在英語中沒有與其完全相對應的表達法。而且歇後語涉及面廣,由古及今,由天上到地下等不同範疇裏,不同食物中由廣大羣衆,專家作者們探究、修飾、創作了琳琳種種,題材繁多,寓意深厚,味道不同,表達着真與假,美與醜,善與惡,褒與貶等等,或有優秀精神,或有娛樂欣賞價值的作品。因此歇後語的翻譯是個複雜而又棘手的問題。我們在翻譯歇後語時不僅要了解歇後語的出處和文化內涵,而且還要了解英語的表達習慣,這樣歇後語的翻譯才能達到“信、達、雅”的境界。同時,歇後語的翻譯有助於讓世界瞭解中國文化,瞭解中國,有利於中國文化的廣泛傳播。

1.歇後語的構成與分類

歇後語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句話,前一部分像謎面,後一部分像謎底,“謎面”講具體的事物,“謎底”是對“謎面”的解釋說明或描摹,是表達本意的所在。“謎面”和“謎底”之間常用破折號隔開。從歇後語前後兩部分的內容聯繫上來看,歇後語可分爲比喻性歇後語和雙關性歇後語兩類。

1.1 比喻性歇後語

它所比喻的事物與使用歇後語的上下文所描寫的事物有相通之處。這類歇後語前部分是比喻,後部分使本意。例如:

⑴狗咬刺蝟--無從下手 (A dog trying to bite a hedgehog――no way to make an approach)。

1.2 雙關性歇後語

雙關性歇後語運用諧音或詞語語義上的雙關通過聯想來表達意義。雙關性歇後語又可分爲諧音雙關性歇後語和語義雙關性歇後語。

1.2.1諧音雙關性歇後語

這類歇後語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諧,由原來的意思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個意思。例如:

(2) 打破砂鍋--問(紋)到底 (Breaking an earthenware pot――(lit) cracked to the bottom.(pun) interrogate thoroughly.)

1.2.2 語義雙關性歇後語

這類歇後語是後半截出現一語雙關,其表面意思是對前半截作解釋說明,但其實際意思是表達整個上下文中完全不同的語義。例如:

(3)擀麪杖吹火――一竅不通 (Using a rolling pin to blow a fire――totally impenetrable).

2.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與歇後語的文化內涵

2.1 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

歇後語是羣衆中廣爲流傳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習語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中沒有與漢語歇後語完全相同的表達方式。要更好的瞭解歇後語的文化內涵,準確翻譯歇後語,必須要了解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經歸納總結,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1 生存環境的差異

習語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比如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英語中有許多關於船和水的習語,在漢語中沒有完全相同的對應習語,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暫時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奮力圖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2.1.2 習俗差異

英漢習語差異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過於在對狗的態度上。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義:“狐朋狗友”、“狗急跳牆”、“狼心狗肺”、“狗嘴裏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等。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被認爲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語言的影響而有貶義外,大部分都沒有貶義。在英語習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爲。如“You are a luck dog(你是幸運兒)”,“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An old dog will learn no new tricks(老人學不了新東西等)”。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歡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暱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

2.1.3 宗教信仰的不同

英漢語中有大量的與宗教有關的習語。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間的一切,與此有關的習語很多,如“借花獻佛”、“閒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等。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相關的習語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go to hell(下地獄)”。

2.1.4 歷史典故

英漢兩種語言中還有大量由歷史典故形成的習語,如“草船借箭――坐享其成”、“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東施效顰”。而大部分的英語典故習語多來自《聖經》和希臘羅馬神話,如achilles‘ heel(致命的弱點),meet one's waterloo(一敗塗地),a Pandora‘s box(潘朵拉紙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2.2 歇後語的文化內涵

漢語的歇後語形象生動,比喻新奇。前半部分是形象,後半部分是寓意或雙關。明白它的意義往往要經過思索,纔會達到理解上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的意外之境。許多歇後語給人以詼諧風趣、辛辣刺激的感覺。如“老虎變豬婆――又笨又惡”和“駱駝生驢――怪胎”。因爲中英語言畢竟分屬不同的語言,產生於不同的文化背景,完全對應的喻體與文化內涵相一致的現象只是少數,大量的歇後語所表現出的文化特徵只是部分地對應或毫無相同之處,漢英喻體不同,文化內涵亦不同,表達方式迥異,例如:

(4)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When the tiger is away from the mountain, the monkey calls himself the king.)與英語習語“In the kingdom of the blind,the one-eyed is king.(盲人國裏獨眼爲王)”意思相近,但文化內涵並非完全等同。

歇後語的文化特色無不與其豐富多彩的來源有不可分割的聯繫,中國獨特的地理環境、宗教信仰、生活習慣、社會習俗、歷史典故、思維觀念和道德標準產生了許多中國式的表達方法,絕大多數歇後語就是這種典型的中國文化的折射。如“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中的“泥菩薩”形象恐怕令英美人難以想象。因此,如果拿let alone anyone else來翻譯就不足以表達出文章的文話內涵,前者有“愛莫能助”之意,而後者含義卻是“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再如:

(5)老鼠爬稱鉤--自稱自(A mouse climes onto a steelyard hook――weighing itself in balance/chanting the praises of oneself )句中的“稱”是個諧音,既表示稱重量weigh又表示稱讚praise,用來表示那些沒有本事的人自我吹噓,而英美人區別不了“稱”與“稱讚”諧音的韻味。

3.翻譯的標準

關於翻譯的標準,中外翻譯理論家提出了不同的主張。嚴復主張“信、達、雅”,傅雷主張“重神似不重形似”,魯迅提出了“寧信而不順”,著名的美國翻譯理論家Eugene A. Nidar在他的《翻譯理論與實踐》的前言中說翻譯的任務是以最清晰最易讓人接受的形式表達原文的意義。雖然這些主張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中心要結都是譯文要忠實準確的表達原文的含義,保持原作的風格。所謂忠實表達原文的意義,應指重視表達原文的字面意義、形象意義和隱含意義三個方面。

但是,並不是原文的每句話、每個習語、詞彙都同時具備三種意義,有的可能只有字面意義,沒有形象意義;有的可能兼有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但沒有隱含意義。尤其是,任何兩種語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對等,要把原文中的三種意義全部再現於譯文常常是不可能的。如果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與隱含意義在翻譯時由於文化的差異出現矛盾,字面意義或形象意義應當服從隱含意義。其次,原文的形象意義在目的語中可能找不到對應的或沒有完全相同的形象,或者形象相同,隱含意義卻衝突,這時首先要考慮的是形象的隱含意義的準確傳達,可更換另一個譯文詩刊熟悉的形象或得捨棄形象意義,只譯出隱含意義。總之,隱含意義,也就是原文意欲表達的意義是最重要的。我們在翻譯歇後語是也應牢記這一條。

4.歇後語的翻譯方法

根據歇後語的分類、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歇後語的文化內涵及翻譯標準,歇後語的翻譯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方法:

4.1 完全直譯法

完全直譯法是最直接的一種方法。完全直譯法不僅要求信息內容的對等,而且儘可能地要求形式上的對等,以保持原文載有的文化價值和形象生動的比喻,從而豐富英語的詞彙和表達手段。“謎面”和“謎底”屬於一般事物和情理,其間的關係各民族人民都能理解,在不引起讀者誤解和不違背譯文表達習慣的前提下,這類歇後語只需直譯。如:

(6)千里送鴻毛――禮輕情意重(To send the feather of a swan one thousand li――the gift in itself may be insignificant, but the good will is deep.)

(7) 一根筷子吃藕――挑眼(Eating lily root with one chopstick――picking it up by the holes.

4.2 直譯加註法

等值翻譯很難在所有層面上實現,特別是意義相同,詞和形式也一致的等值存在着不少客觀的困難,主要因爲中西文化淵源差異。英語中幾乎不存在類似漢語歇後語的表達形式,爲了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形象,一些含有典故的歇後語常採用直譯加註法,以免使讀者感到莫名其妙。如:

(8)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Box on the ear was skillfully given by a Chou Yu and gladly taken by a Huang Kai.)[A fourteenth century novel based on events which took place in the third century A.D. Chou Yu of the Kingdom Wu had Huang Kai, another of Wu general, cruelly beaten, and then sent him to the enemy camp in order to deceive the enemy.]

4.3 意譯

意譯主要是指在翻譯時抓住內容和喻義這一重要方面,犧牲形象、結合上下文比較靈活地傳達願意。以喻義爲主的歇後語有的雖有形象,但與喻義關係不大;有的雖然形意並重,但用直譯無法表達時,我們就用意譯法。如:

(9)他必審問我,我給他個“徐庶入曹營”――一言不發。(He is sure to ask questions but I'll hold my tongue to begin with.)

(10)窮棒子鬧翻身,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When we pass from the old society to the new one, each of us shows his true worth.)

(11)我們校隊近年來可是“孔夫子搬家--淨是(輸)書”(Our school team has kept losing in the recent years.)

4.4 直譯和意譯兼用

直譯和意譯兼用就是在採用直譯以保留原文比喻形象的同時,又兼用意譯,有時略作適當補充,使譯文能更清晰地傳達原文含義。歇後語常帶有深深的歷史和文化烙印,如何把歇後語中負載的文化價值移植到英語中去確實是件很困難的事。有些民族文化色彩濃的歇後語在於形象和風格,翻譯時須以忠實於原文所表達的意義爲前提,直譯之後再加意譯,以顯其喻意。

(12) 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would equal ChuKeK Liang the mastermind, meaning that the masses have great creative power.)

(13) 我說二三百兩銀子,你就說二三十兩!戴着斗笠親嘴,差着一帽子!(When I say two or three hundred taels, you say twenty or thirty! It's like kissing in straw helmets――the lips are far apart!

(14)兔子的尾巴――長不了 ( The tail of a rabbit can't be long――won't last long.)

4.5 習語套用法

英語裏有些習語和漢語的一些歇後語採用相同或極其相似的形象或比喻,表達相同或極其相似的喻意。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妨借用英語同義習語來譯。例如:

(15)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16)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頭。(A dog given a bone who doesn't come back for more.)

(17)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 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我們在借用英語習語來翻譯歇後語時應注意他們的修辭色彩,如兩種語言的修辭色彩不同,我們就不能套用。如“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就不能譯成“No man cries stinky fish”。前者有褒義,而後者則沒有。

5.結束語

歇後語的翻譯相當靈活,譯者應根據所譯文章及歇後語的具體情況做到靈活處理。儘管歇後語的翻譯靈活,但總的來說,譯者在翻譯時還是應該遵循以下兩條原則:

5.1比喻性歇後語的翻譯,如果漢英兩種語言中的比喻相通,一般保留原文的形式和內容,採用直譯法

5.2 雙關性歇後語的翻譯,由於雙關語(尤其是利用諧音構成的歇後語)很難在英語中找到內容和形式都完全一致的情況,一般採用意譯法。

參考文獻:

[1]凌利.歇後語詞典[Z].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4.

[2]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

[3]郭著章.英漢互譯實用教程[M].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3.

[4]劉學明.漢英習語用法對比研究及應用 [M].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

[5]侯寧海.英漢習語大典[Z].合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2001.

[6]黃伯榮.現代漢語[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7]漢英辭典[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7.

[8]呂瑞昌.漢英翻譯教程 [M].西安: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83.

[9]彭長江.英漢--漢英翻譯教程[M].長沙: 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

[10]Eugene A. Nida & Charles R. 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Shanghai :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