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學習 > 英語翻譯 > 碩士論文英文翻譯

碩士論文英文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4W 次

翻譯是指在準確、通順的基礎上,把一種語言信息轉變成另一種語言信息的行爲。下文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碩士論文英文翻譯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碩士論文英文翻譯
  碩士論文英文翻譯篇1

交際翻譯理論在英文小說翻譯中的應用探討

【摘要】20世紀英國翻譯理論家紐馬克在《翻譯問題探討》中提出兩種翻譯基本策略: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隨着當前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知識的渴望也越來越強,英文小說翻譯已成爲當前文化知識傳播和交流的重要途徑,而交際翻譯在實際英文小說翻譯中的運用實際也逐漸凸顯出其價值,成爲當前英文小說翻譯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理論之一。本文從交際翻譯理論的概念出發,分析英文小說的翻譯流程;總結交際翻譯理論在英文小說翻譯中的實際應用方法。

【關鍵詞】交際翻譯理論 英文小說翻譯 應用方法

翻譯是指在準確、通順的基礎上,把一種語言信息轉變成另一種語言信息的行爲。其也是將一種相對而言較爲陌生的表達方式轉換成相對熟悉表達方式的過程,包括語言翻譯、文字翻譯、圖形翻譯、符號翻譯等。隨着人類對文化交流的需求越來越高,小說閱讀也成爲當前人類互相進行習俗、文化、傳統、生活方式等相關內容交流的重要方式。英文小說翻譯也成爲滿足中國當前諸多讀者瞭解英國文學的重要途徑。

一、交際翻譯理論概述

交際翻譯理論來源於英國翻譯理論家紐馬克《翻譯問題探討》一書。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文學著作翻譯盛行,由此也產生了諸多優秀翻譯學家。彼得・紐馬克正是當時重要的翻譯家之一。當時翻譯界中對於意譯和直譯的爭論較多,在實際翻譯中也存在兩派。彼得・紐馬克在此基礎上對前人的相關翻譯理論進行總結和概括,並結合自身翻譯經驗,於1981年著成《翻譯問題探討》一書,並在其中提出語義翻譯理論和交際翻譯理論。其中語義翻譯理論是指在原文作者的寫作中心出發,嚴格根據作者的寫作思想及風格,對原文進行翻譯,遵循“忠實性”原則。語義翻譯理論也更加註重原文的詞語排序及語言表述,需儘可能貼合原著。

而交際翻譯理論與語義翻譯理論相比,更加註重讀者的主觀感受,其以讀者爲中心,更加註重讀者的理解狀況及心理感受,以求在原著的基礎上,爲讀者呈現原著帶給讀者的同等閱讀效果。在交際翻譯理論中,彼得・紐馬克認爲翻譯就是兩種語言進行交流的一種方式,其認爲翻譯中原著精神傳達比語義傳達更重要。

在上述兩種翻譯理論提出後,彼得・紐馬克又提出了文本類型理論,其主要將文本分爲信息型、表達型及呼喚型三類。彼得・紐馬克提出不同文本類型需採取不同翻譯方法,對於信息型文本和呼喚型文本,其翻譯的主要目的是向讀者傳達文本信息,使讀者從信息中獲得感染,文本的實際表達內容比表達形式更加重要,因此在實際翻譯過程中需更加註重文章內容的表達,可不比過於拘泥形式,引起翻譯內容晦澀難懂,影響讀者閱讀感受。因此,這兩類文本在翻譯時,可採取交際翻譯理論。而對於表達型文本,其大多具有較強的學術性,語言的內容和表達形式、風格等更能體現原著作者的中心思想表達,因此在實際翻譯過程中需更加註重原著的思想表達,嚴格按照原著語序、表達形式等進行翻譯,這種文本更適合採取語義翻譯理論進行翻譯。

二、英文小說的翻譯流程

1.譯前準備。

翻譯者在實際英文小說翻譯前,需做好英文翻譯的譯前準備,其主要內容包括瞭解英語小說原著的特點、瞭解英語小說翻譯的相關要求。

英語小說與中文小說一樣均具有一定的文體特點。在英文小說中,其特點主要突出在以下幾點:語言形象化、語言個性化、修辭格的運用較爲廣泛、敘事角度較爲多樣、句式表達形式較爲多變等,在實際翻譯過程中需先對原著相關文體特點進行了解,根據原著實際表達方式靈活應變,提高翻譯質量。英文小說多注重於對客觀生活的描述,通過對日常生活環境、人物生活等相關故事等進行描述,爲讀者創設生動活潑的畫面。英文小說題材較多,形式多變,在實際翻譯過程中,除了需加強對小說文體特點的瞭解,還需瞭解小說翻譯的相關要求,以促進翻譯文本展現出原著的風采。其四大要求爲:形象化、個性化、通俗化、風格化。

此外,在實際翻譯過程中,相關翻譯人員還需加強對作者及寫作背景的瞭解,以保證翻譯文本的準確性,以通過不同語言再現原著。如當代美國作家Madison Smartt Bell的著作《Soldier's Joy》,其寫作背景是爲了分析當代人類心理問題與生活問題之間的關係,採取第三人稱敘事,以娜娜、娜娜的丈夫及娜娜的前男友作爲小說主線展開故事。在翻譯前瞭解著作背景及目的能更好地表達作者思想。

2.翻譯。

翻譯過程是影響整篇著作翻譯效果的關鍵。在小說翻譯過程中,相關翻譯人員需結合英文小說翻譯的要求、文本特點、寫作背景等,並結合實際翻譯經驗進行翻譯。翻譯的主要步驟包括以下三點:第一,將全文細讀,準確瞭解原著所表達的思想、內涵,作者的寫作風格等。此過程需進行反覆閱讀,以保證理解效果。第二,進行首輪翻譯時,需保證在最大程度上將原文信息保存,避免信息流失。在第二輪翻譯中,採取交際翻譯理論,在原文表意的基礎上,對首輪翻譯譯文進行潤色、修改,保證譯文邏輯性和流暢性,保證譯文符合讀者閱讀習慣。

3.譯後校對。

對譯文進行校對時首先需對譯文進行通讀。第一輪校對時,需保證譯文與原文之間意思無出入,信息表達、感情表達、寫作風格等需與原著相符。第二輪校對時,在第一輪校對的基礎上,對譯文內容進行校對,保證譯文與原文的統一性。翻譯結束後,相關翻譯人員需加強對翻譯中相關問題的總結,並做好記錄。

三、英文小說的翻譯中交際翻譯理論的實際應用方法

彼得・紐馬克提出英文小說可分爲信息型和呼喚型兩種文本,信息型文主要目的是向讀者傳遞信息,在實際翻譯過程中,需將信息傳遞放於首位,以表達簡潔作爲翻譯基礎。而呼喚型小說主要目的是向讀者傳達情感,在實際翻譯過程中需將原著的情感表達作爲翻譯首位,以表達清晰、語言流暢作爲翻譯基礎。以下對翻譯中的詞彙、句子、對話中交際翻譯理論的實際應用方法進行詳細敘述。

1.詞彙翻譯中交際翻譯理論的應用。

詞彙是組成句子的基礎,也是表達著者思想的最基礎元素。在實際翻譯過程中,不同詞彙的運用飽含着著者的思想,一個詞彙也表達着多種含義;且詞彙背後也蘊含着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情感、文化背景等,因此在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之間也存在較大的理解差異。在實際英文小說翻譯中,採取直接翻譯的方式將會導致不同讀者因文化差異導致難以理解的狀況,進而影響原著情感及思想的表達。例如英文中“bear”表示脾氣暴躁或飢餓的人,其還有一種含義是熊,而熊在漢語中引申爲愚笨的人。英文小說翻譯中,對詞彙的翻譯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選詞和詞類轉譯。

在英文和漢語中,一個詞存在多種意義的情況較爲常見,且在文學作品中,某些詞的含義常具有多義性和不固定性,其語義需根據不同語境進行判定。在英文小說翻譯中,每次詞彙的翻譯其含義、情感、意象等均需以語境作爲翻譯基礎,將語境凌駕於一切因素之上,保證詞彙翻譯的準確性。如在Madison Smartt Bell 《Soldier’s Joy》一書中,有如下對話:

“Just in time!”her mother said, hovering above the food, filling three plates,then settling in her customary seat.

“Thanks, Mom,” Nana's father said.

在這段對話中,用到“in time”,該詞彙意思爲及時、終於,此處根據下文中提到的娜娜的母親端着三個盛着食物的盤子,可以推斷出此時娜娜正好回來,翻譯成“來得正好”符合語境。在後文中提到“Mom”,本意是媽媽,但結合後文說話對象爲娜娜的父親,因此,此處翻譯時,不能直接翻譯爲“媽媽”,以免與中國人的表達方式相背離。因此,在實際翻譯時,可根據中國人稱謂習慣,以交際翻譯理論翻譯爲“孩子他媽”。

由於漢語和英語屬於兩種不同的語系,其在語法、詞彙、表達上也存在較大差異。在英語中名詞使用情況較多,漢語中動詞較爲常見。如在Jesse Lee Kercheval的《Alice in Dairyland》一書寫到:“I say to my friend,because I'm afraid if the sniper knows I've been hit, he'll want to finish me off.”這句話中“I'm afraid”中“afraid”爲形容詞,本意爲害怕的。在翻譯中若以直譯方式,則爲:因爲我是害怕的,如果……,這種翻譯不符合漢語的用詞習慣,因此可將其轉化爲動詞:因爲我害怕,如果……。通過這種此類轉譯,更符合漢語閱讀習慣。因此,在實際英文小說翻譯過程中,需學會變通,學會詞類轉譯,使譯文更加通暢、易懂。

2.句子翻譯中交際翻譯理論的應用。

句子是表達著者完整思想感情的基本語言單元,是構成段落的基本單位,也是翻譯的基礎單位。漢語和英語的語法體系不同,使得兩種語言中句子表達形式存在較大差異,漢語中,一個句子中各詞彙的邏輯排列組成完整的句子,而在英語中,以連接詞來串聯各詞彙,形成邏輯關係。在句子翻譯時,需根據交際翻譯理論,以讀者的理解能力及心理狀態爲基礎進行翻譯,保證語言通順易懂。其常用的方法包括增譯、切分、換序三種。

如:But although Nana's parents were nothing but gracious to him, they were never going to fall under his spell.這句話直譯爲儘管娜娜的父母對他和善,他們從沒有中他的咒語。直譯時,對與文章意義的表達欠缺。而根據上下文,娜娜的父母對其丈夫不喜歡的狀況,可在翻譯中增譯爲“他們從沒有中他的咒語從而對他產生好感”。通過增譯能促進句子表達的完整性,也能促進讀者理解,更好地瞭解人物的心理狀態。

3.對話翻譯中交際翻譯理論的應用。

小說中,人物對話是表現人物性格、形成文章衝突的重要要素,人物對話直接推動着故事情節的發展,且人物對話也直接體現着人物性格、思想、身份等,因此。在小說對話翻譯時,需把握翻譯的個性化、鮮明化,注重語意、語氣及感情色彩的處理。

如“Can you talk? Is Anders there?” my mother asked.此句中Can you talk直譯爲“你能說話嗎,安德斯在嗎”,直譯效果較爲生硬,且具有歧義。根據上下文,此對話來由是“我母親”偷偷給“我”打電話,未防止安德斯聽見而出現的詢問,採取直譯時,其意義不準確,因此可採取語意處理,翻譯爲“你方便講話嗎,安德斯不在你身邊吧”,這樣翻譯之後,能便於讀者理解文章,且更能突出“我母親”的人物形象及對安德斯的不信任。

四、結束語

漢語和英語語系不同,導致在英語小說翻譯過程中,直譯效果不佳,易導致讀者難以理解的狀況發生。在實際英語小說翻譯過程中,相關翻譯人員在實際翻譯中需根據語境狀況,綜合多種翻譯方法和理論,以保證著者思想情感、觀點等的準確傳達,並能符合漢語的閱讀習慣及表達方式,保證翻譯效果。

參考文獻:

[1]孫英朋.交際翻譯法在現代英文小說翻譯中的運用[J].劍南文學,2011,(5):54.

[2]劉彤,陳學斌.交際翻譯課堂模式的建構[J].教育與職業,2013, (29):145-146.

[3]王愛玲.跨文化交際翻譯中語言文化信息的增減與重構[J].河南社會科學,2013,21(10):11-12.

[4]馮維娜,黃曉英.試析外宣翻譯的特點和要求[J].價值工程, 2011,30(20):218-219.

[5]徐霞.交際翻譯理論在辛克萊・劉易斯小說翻譯中的運用――以Go East,Young Man的翻譯爲例[D].揚州大學,2013.

[6]何鵬程.交際翻譯視角下英語小說翻譯研究――以短篇小說《Amy Foster》漢譯分析爲例[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29 (6):18-19.

[7]劉彤,陳學斌.交際翻譯課堂模式的建構[J].教育與職業,2013, (29):145-146.

  碩士論文英文翻譯篇2

從翻譯的目的論淺析英文電影片名翻譯

【摘要】隨着人類認知能力的發展,新的翻譯理論不斷涌現。20世紀70年代,德國出現了功能派翻譯理論。以文本目的爲翻譯過程第一準則的目的論是功能派的主要理論。隨着西方電影大量涌進國內市場,若想成功吸引觀衆,電影片名的翻譯顯得尤爲重要。目的論對指導片名翻譯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譯者可以根據這一目的,在充分考慮原語文本,以及譯語文化等因素的基礎上,更多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以期達到預期效果。

【關鍵詞】翻譯目的論 片名翻譯 原語 譯語

電影作爲一門綜合性的大衆藝術形式,它幾乎是不分國籍的,這正是電影在異國他鄉也會被人們接納的原因。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不少西方電影尤其是英美電影如潮水一樣涌進中國。人們對英美電影的興趣和了解首先是基於電影的片名。翻譯恰當而傳神的片名必然會更容易被人們接受並鍾愛。況且,由於影視觀衆的廣泛性,欣賞層次的多樣性,特別是文化背景的差異性,片名的翻譯又有別於書名的翻譯,它更講求譯名的大衆化、通俗化、口語化和藝術化。雅俗共賞、文情並茂的譯名,能吸引觀衆,起到很好的導視和促銷作用,有利於電影商業價值的實現。

一、目的論基本原理

目的論是功能派翻譯理論中最重要的理論,最早由德國的漢斯・弗米爾(Vermeer)提出,它區別於桎梏的原文中心論。該理論認爲翻譯是以原文爲基礎的有目的和有結果的行爲,這一行爲必須經過協商來完成;翻譯必須遵循一系列法則,其中目的法則居於首位。也就是說,譯文取決於翻譯的目的。也就是說,翻譯的目的不同,翻譯時所採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此外,翻譯還須遵循“語內連貫法則”和“語際連貫法則”。

前者指譯文必須內部連貫,在譯文接受者看來是可理解的,後者指譯文與原文之間也應該有連貫性。這三條原則提出後,評判翻譯的標準不再是“對等”,而是譯本實現預期目標的充分性。弗米爾還提出了翻譯委任的概念,即應該由譯者來決定是否,何時,怎樣完成翻譯任務。也就是說,譯者應該根據不同的翻譯目的採用相應的翻譯策略,而且有權根據翻譯目的決定原文的哪些內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調整或修改。目的論對電影片名的翻譯有着重要作用。

二、從目的論看外國電影片名分析

根據目的論,翻譯的過程和方法應以譯文在譯語文化中所達到的目的以及預期達到的傳遞效果爲準,即譯文期望傳達的信息和思想是決定翻譯策略和過程的最主要動力。從目的論角度來看,電影片名翻譯的目的是什麼;從藝術角度看,電影片名的翻譯能否體現出獨特的美學特徵,能否吸引觀衆的眼球顯得尤爲重要。對於引進的影片,片名就是觀衆對於該片的第一認知,好的片名對於電影打開海外市場至關重要。下面會以具體電影片名爲例,分析翻譯目的論對片名翻譯的影響。

1、翻譯目的論中有兩個重要法則,“連貫性法則”和“忠實性法則”。

忠實性法則,意指譯名要忠實於原名所要表達的意思,忠實於原語文化。連貫性法則,是指譯文必須符合語內連貫法則,即譯文必須能讓讀者理解,並在目的語文化及使用譯文的環境中有意義。大衛芬奇執導的電影《Seven》,如果直譯過來是《七》,顯然,這樣的譯名會使讀者不知所云,產生困惑。而用增譯法將其譯爲《七宗罪》,就很好地忠實了原語的意思,並達到讓中國觀衆接受的目的。因爲七是貫穿整部影片的關鍵點,殺手把自己當成上帝,借用聖經中7種原罪來懲罰世人,譯爲七宗罪恰如其分地傳達了電影所表達的意思,又方便了譯語觀衆的理解。再如,電影《Lolita》講述了一箇中年知識分子和一個未成年少女的亂倫畸戀,對這部影片片名的翻譯普遍接受的有兩種,有直譯爲《洛麗塔》,另外一種爲大家普遍稱道的《一樹梨花壓海棠》。業界批評直譯爲《洛麗塔》過於膚淺,不能反映出電影的精髓,而《一樹梨花壓海棠》既符合中國傳統特色,又很好地傳達了電影的意思。

片名來自於蘇軾,他的好朋友詞人張先在80歲時娶了一個18歲的小妾,蘇東坡調侃道:“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裏成雙夜,一數梨花壓海棠。”此處,梨花指的是白髮丈夫,海棠指的是紅顏少婦,如此翻譯,使電影生動立體,充滿畫面感和想象空間。而筆者認爲,基於目的論原理,譯本《一樹梨花壓海棠》在“連貫性法則”和“忠實性法則”的遵循上並不如《洛麗塔》。因爲前者雖然形象傳神,準確地反映了原語的意境,但卻忽略了譯語的文化背景。畢竟前者譯法對譯語接受者的文化水平和對典故的瞭解要求較高。大部分觀衆可能更傾向於接受後者,因爲大家對《洛麗塔》這本世界名著的瞭解度顯然高於前者典故。在忠實於原語這一原則上,電影《American Beauty》的翻譯《美國麗人》很明顯丟失了原文的意思,因爲American beauty 在電影中指的是玫瑰花,而電影的主題也和美國麗人未有多大關聯。因此,從翻譯的目的論看,《美國麗人》的翻譯版本,並未遵循忠實性法則和連貫性法則,沒有爲讀者傳達出準確的信息。另外,也有人將其翻譯爲《紅薔薇》,《玫瑰情》,雖然比《美國麗人》要更貼近主題一點,但對於原語和譯語的傳達效果並未達到預期。

2、翻譯目的論最重要的目的應是達到譯文的交際目的,即在譯文的語境和文化中有意義,達到交際的效果。

電影《It happened one night》,英語原名爲“It happened one night”,意思爲“發生在一個夜晚”,講述了記者(克拉克蓋博飾演)與一個離家出走的名門淑女(克羅黛・考爾貝飾演)一段偶遇的愛情輕喜劇。這部電影是好萊塢歷史上罕見的喜劇片獲得最佳影片,是好萊塢“電影皇帝”克拉克蓋博的成名之作,他和克勞黛雙雙獲得最佳男女主角獎。這部中文片名,既要反映故事情節,又要照顧到中國觀衆的習慣,不能顯得太曖昧。“一夜”二字想到不難,但“風流”二字的使用,令人拍案叫絕,故事情節體現了,同時字面暗示故事本身是一個很體面,沒有不雅情節。而電影《Suspicion》,這部表現夫妻之間互相猜疑的懸念片,是世界懸疑電影大師希區柯克的代表作,電影中女主角(瓊芳汀)懷疑自己丈夫(加里格蘭特)要謀殺她,結果證明是一場誤會,也是希區柯克比較另類的、略微軟性的懸疑片。

原文意思爲“懷疑”。譯者如果直譯就很扣題,也符合電影風格。但譯者沒有滿足在這裏。“深閨”兩字,原本描述年輕夫妻浪漫的環境,但加上了“疑雲”兩字後,字面意思大變,“疑雲”和“深閨”中的“深”字相互呼應,平添了許多神祕不可測的色彩,而“疑雲”兩字,更是把原文“懷疑”突出,翻譯中的“信”“達”“雅”俱全,一個“雲”字,更是強化了“疑”,把希區柯克電影的風格入木三分地體現出來。《Gone with the wind》,早期該小說的中文譯文用的書名是“飄”(Gone with the wind)。然而,“亂世佳人”四字的電影片名,筆者一直以來覺得更加符合這部小說和電影故事情節。“亂世”兩字蘊含了歷史背景的恢弘跌宕,與“佳人”兩字的高貴纖弱的結合,真應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這句老話。除了更符合譯文的交際目的,上述所舉片名翻譯實例也很符合譯語的語言習慣,英語片名較爲隨意,人名,物名,地名都可以用來作爲電影片名,而漢語語言多采用四字格,較爲正式,莊重。

三、以目的論爲指導的電影片名翻譯方法及策略

1、音譯。

很多英文電影在可以音譯的情況下,以中國觀衆很熟悉的人名,物名,地名作爲片名。如:Jane Eyre《簡愛》,Troy《特洛伊》,Titanic《泰坦尼克號》。而對於有些觀衆並不熟知的片名,直接音譯過來並不恰當,如Forrest Gump,如直譯未免太過平淡,譯成《阿甘正傳》,對比魯迅筆下的《阿Q正傳》,更能吸引讀者的興趣。

2、直譯。

直譯可以給觀衆更直觀而不丟失原語意義的感受。此類情況的例子很多,如The Philadelphia Story《費城故事》,A Tale of Two Cities《雙城記》,Roman Holiday《羅馬假日》,The Sound of Music《音樂之聲》。直譯的片名繼承了原片名的簡潔明瞭,具有易於吸引觀衆的特性。

3、改譯和另譯。

有些片名雖能按字面意義直譯,但原標題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及文化內涵,或者包含了一些陌生的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採用直譯可能不爲觀衆理解,如:經典影片Waterloo Bridge,若譯爲《滑鐵盧大橋》的話,觀衆還以爲是與拿破崙有關,實則是一對年輕人在戰爭年代的愛情悲劇,被譯爲《魂斷藍橋》更合適。此外,有些片名直譯過來太過平淡,爲了實現影片的審美,廣告功能可採用改譯法,即在原名的基礎上適當調整,在語際轉換時,可根據需要保留部分“原形”,而對另一部分作一些變通和補償,按照原片內容和風格增詞或減詞,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對應,實現等值。如:Ghost《人鬼情未了》,You’ve Got a Mail《電子情書》等等。

結語

目的論把翻譯的目的性擺在首位,而目的論把翻譯活動置於人類行爲理論的研究範圍是具有明確目的和意圖的行爲。翻譯是在譯者的協調下,以原文文本爲起點、以譯文觀衆爲目標的跨文化交際活動。電影片名翻譯是一種語言轉換,也是一種商業性行爲,其目的在於追求市場效益和商業利潤,盡最大可能吸引眼球,打動潛在的觀衆,促成其觀賞行動。這是電影片名翻譯的首要目的。

參考文獻

①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132

②周兆祥:《翻譯與人生》[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98

③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④賀鶯,《電影片名的翻譯理論和方法》[J].《外語教學》,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