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語文化 > 英美文學碩士生論文

英美文學碩士生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98K 次

隨着世界市場的形成,英美文學之間的交流也日益加深,深受其影響,英美文學在各自發展的基礎之上的地位也逐漸越來越來重要。下文是本站小編爲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英美文學碩士生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英美文學碩士生論文
  英美文學碩士生論文篇1

淺析英美經典文學作品的鑑賞與閱讀審美

在西方文學的發展史上,英美經典文學有極大的影響力。閱讀並賞析英美經典文學作品,不僅有利於學生熟悉西方文化背景,還有利於學生髮現中西文化的不同。尤其是對部分英美經典文學作品的賞析,有助於學生體會西方文學語言在人物刻畫、主體結構和語言特色方面的獨特魅力,學生可以通過對英美經典文學作品的賞析來不斷提高自身鑑賞英美文學作品的能力。現階段高校專業課程的內容設置,應該通過賞析英美經典文學作品,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心態,提升其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本文立足於英美文學作品的特點,闡述了幫助學生鑑賞英美經典文學作品的方法,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鑑賞英美經典文學作品的重要意義

英美經典文學作品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是學生了解英美國家思想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養的重要渠道。英美兩國的歷史文化豐富多彩,時代背景和很多社會風俗都會被寫入文學作品。世界文壇不少知名作家都來自英美兩國,他們的作品廣爲傳頌。如海明威、愛默生、莎士比亞以及馬克·吐溫等人的作品,具有較爲鮮明的語言風格,表現了特定的人文思想及獨特的時代背景。因此,在英美經典文學作品鑑賞的過程中,需要結合當時的英美文化背景,纔可能領會作品的精髓。通過閱讀這些文學作品,學生讀懂了西方文化,提高了文學鑑賞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審美能力。

通過對英美經典文學作品的賞析,學生了解了英美兩國的文化歷史,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養,拓寬了知識面,形成多元化的知識結構。與此同時,在對英美經典文學作品進行鑑賞的過程中,學生具備了優秀的閱讀理解能力,培養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記筆記或讀後感的方式增強對作品的理解,加深印象,最終實現個人文化素養的提高。

二、鑑賞英美經典文學作品的方式及閱讀審美分析

1.多角度解讀英美經典文學作品

英美經典文學作品,其作品內容與時代背景及作者思想關係密切。因此,在鑑賞英美經典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我們應引導學生通過多角度分析,全面解讀作品的語言特色、創作手法,從而正確把握文學作品的內涵及主題。愛爾蘭女作家艾捷爾·麗蓮·伏尼契的經典文學作品《牛虻》,描寫了意大利革命黨人牛虻參與反對奧地利統治者、爭取國家獨立統一的鬥爭,最後爲之獻出了生命。故事圍繞牛虻、神父、教會展開,這三者相互聯繫,在作品中各有作用。我們在鑑賞這部作品的時候,要站在不同角度去理解作品主題。比如,對主人公牛虻的解讀,我們主要圍繞他理想與道德衝突的心理對話進行,站在這個角度剖析他心理的雙重矛盾性。

2.理解作品中蘊含的國家與民族思想

我們在對英美經典文學作品進行分析的過程中,要注意系統地梳理整個作品的脈絡,對文學作品的年代以及社會背景條分縷析,從而完成對文學作品的鑑賞。在鑑賞的同時,我們要注意英美經典文學作品所蘊含的國家與民族思想,加強自身的閱讀審美能力,用辯證分析的方法去理解這些文學作品。比如,英國17世紀著名的詩人約翰·彌爾頓所著的《失樂園》,是他三部傑出詩篇之一。在《失樂園》裏,彌爾頓表現出高超的藝術技巧,詩人的革命熱情和高遠的想象使他塑造了十分雄偉的形象,如撒旦、罪惡、死亡等;描繪了壯闊的背景,如地獄、混沌、人間等。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要考慮他這部作品是在何種背景下創作出來的。彌爾頓反對保王黨,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積極參與了英國資產階級的革命鬥爭。由於在資產階級政府工作相對繁重,因此他視力開始下降。彌爾頓沒有聽取醫生的勸誡,繼續投身到鬥爭中,直至1652年,他雙目完全失明。1660年,王政復辟,彌爾頓被捕入獄,他被釋放之後纔開始《失樂園》的創作。在艱難的生活中,彌爾頓成功地塑造了一個不畏艱難、勇於反抗的鬥士形象,充分展現了堅決鬥爭、不怕犧牲的英雄主義。很多文學研究者認爲,《失樂園》中的撒旦形象正是彌爾頓一生的真實寫照。

3.形成對作品深層情感的共鳴

我們在閱讀及鑑賞英美經典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應該明白不同讀者由於文化背景不同、知識經驗不同,在作品賞析過程中會存在差異性。但英美經典文學作品所蘊含的深刻思想是不變的,我們通過深層閱讀,可以實現對文學作品的情感共鳴。並且,我們在鑑賞作品及閱讀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與他人討論交流,對文學作品形成新的認識,實現對作品主題更深層次的把握。例如,莎士比亞的著名戲劇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這部小說極具悲劇色彩,故事情節起伏跌宕,將親情與愛情的衝突作爲情感衝突的源頭。小說緣起於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終結於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殉情。在這部作品中,莎士比亞成功地將理想與現實進行了碰撞,充分體現了理想的美好以及現實的殘酷。但從另一個角度分析,這也是當時文化背景下現實生活的殘酷縮影。因此,在鑑賞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有自身的閱讀審美觀,充分了解作者的真實意圖,形成情感共鳴,纔可能對文學作品做出客觀評價。

4.實現對作品的深層次理解

在鑑賞英美經典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爲了實現對作品的深層次理解,我們在閱讀之前要做好充分準備,避免盲目閱讀的現象發生。我們應該明白,對文學作品的鑑賞應包括作品的創作背景、創作時代、文學形式,鑑賞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實現對文學作品的深層次理解。因此,鑑賞的角度非常重要,如對文學作品創作風格及敘事方式的研究。德國小說家施篤姆所著的《茵夢湖》是描寫感傷愛情的經典名篇,小說以第一人稱爲敘事角度,順序、倒敘的敘事方式在整部小說中穿插,這種敘事方式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小說以19世紀現實生活爲主要的故事結構,將時間順序打亂,貫穿現代與過去,體現了施篤姆鮮明、獨特和優美動人的藝術風格。這種敘事方式,將萊因哈德和伊麗莎白的愛情悲劇展示得淋漓盡致,並啓發了人們某些共同的感情經歷和人生感受,也許,這纔是施篤姆的真正目的。

5.創作方式影響對作品的審美觀感

英美文學作品的創作方式常常會影響我們對作品的審美觀感。例如,美國詩人惠特曼所寫的《Oh!Captain!My Captain!》充分展現了較強的文字韻律美。惠特曼在作品創作的過程中,每一段文字都是以Oh!Captain!My Captain!爲開頭,結尾都是Fallen cold and dead。詩中間的長句以及短語錯落有致地排列在一起,充分展現了詩歌變化的和諧性,同時也體現出詩歌的韻律美,在韻律變化中激發人們的閱讀興趣。很多英美詩歌的創作,都是頭韻、行內韻、尾韻重複使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對學生進行美式讀音訓練,帶着感情的誦讀會使學生充分感受抑揚頓挫的韻律之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與作者產生思想共鳴,從而提高自身的閱讀審美能力和文學素養。

目前,學生還停留在被動地接受文學知識的層面,他們在教師主觀教學中閱讀和理解相關文學作品。這導致他們對文學的理解是表面的,其閱讀與鑑賞能力有待提高。教師應該從多方面引導學生,使他們能正確認識和理解英美經典文學作品,進而提高個人的人文素養。總而言之,英美經典文學作品是學生熟悉社會和了解社會的重要途徑。我們在鑑賞英美經典文學作品的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研究文學作品豐富的歷史背景及重要的藝術價值,從而培養他們的閱讀審美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英美文學碩士生論文篇2

淺談加里·斯奈德作品中的生態思想

加里·斯奈德作品的思想呈現出多樣性和豐富性,不同的讀者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挖掘出屬於自己的寶藏。從關於他的大量的詩歌評論中可以看出,評論家在斯奈德的詩歌藝術結構、交叉文化視角、邊緣性文化的接受和吸納等方面都做出了深入的解讀和論述。

但是,從生態視角考察,斯奈德詩歌影響的廣泛性和深刻性還體現在貫穿其詩歌創作始終以及豐富的生態思想上。斯奈德從小的時候就感受到了人和自然的和諧關係,並認爲美國文化是破壞和諧的罪魁禍首。隨着年齡的增長,其評價體系的生態標準逐漸確立,他有關生態的信仰和實踐不斷深入。回到美國永久定居後,他更深刻認識到生態學不單是一門科學,還帶來了一場巨大的、進化性的、革命性的文化變革。

迄今爲止,斯奈德創作的詩歌主要有10部,分別是《神話與文本》《砌石》《僻壤》《關於波浪》《龜島》《斧柄》《遺留在雨中》《無自然》《山河無盡》《高峯之險》。每十年,他都有一到兩部詩集問世。從詩歌風格上看,從《神話與文本》到《砌石》,斯奈德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聲音和角度。

當然,每部詩集,甚至每一首詩歌所包含的思想都是極其複雜的,反映了詩人思想的各個層面,所以用一兩句話來概括整個詩集的風格和思想內涵是遠遠不夠的。而且,斯奈德生態思想的發展過程也絕不是簡單的線性發展,它更像斯奈德用來形容生態系統的佛教中的因陀羅網一樣,每個部分都是互相倚重、互相聯繫的。

一、女神遠去

晨星不是星兩株小冷杉,一株死了伊蛾,伊蛾,身繞紫藤被常春藤刮傷……---節譯自《伐木1》(《神話與文本》)《伐木1》是斯奈德創作的第一本詩集《神話與文本》中的第一首詩。開頭一句“晨星不是星”裏的晨星指的是金星。我們可以在基督教的神話中,找到關於晨星的註解。《以賽亞書》第14章第12節講的是,在迦南神話中,有一位負責掌管晨光的神,他的兒子晨星驕傲自大,欲謀奪至高神(日神)的寶座,結果被日神擲下,墜入深淵。由此可知,晨星本是神,因其光芒出衆便想到衆星之上,反而跌落雲間,墜入深淵,不再是神的一員。在教會傳統中,人們認爲明亮的晨星指的是撒旦,因爲晨星狂妄自大,結局悲慘,跟聖經別處對撒旦的描寫相似。所以,在希伯來神話中,“晨星”是一個因貪得無厭、妄自尊大而最終墮落的角色。

而斯奈德開篇即用此句,讓整首詩,乃至整篇詩集都籠罩了不祥的預感。單單從文本上來看,晨星懸於天空,光芒閃耀,爲人肉眼之所見,怎麼會不是星呢?正如墨菲所說,斯奈德在此處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即“意識(思維)能曲解感官”

②.據他考證,這層意思來自《使徒行傳》第19章26、27節中保羅爲了奉勸以弗所的民衆放棄亞米底亞女神而轉信上帝時在小亞細亞傳教時的一句話。保羅是這樣說的:“人手所做的,不是神,這是你們所看見、所聽見的。”所以,人們所感受到的亞米底亞神不是神,上帝纔是。因爲上帝是純粹超驗的存在,神聖的實體是一種信仰的事情,而不是直接經驗的事情。對上帝的信仰意味着要懷疑甚至否定人類真實的感受和體驗,意味着所有有關萬物有靈,諸神共存的神祕主義都將遭受到排斥。人們相信了上帝,便不再相信他們曾經能感受到的自然和崇拜的大地。晨星不再是星了,見到的、感受到的不再是真實的了,遠離塵世超然而立的上帝纔是真實的,所以隨着上帝的來臨,大地女神遠去了。

二、上帝死後

將上帝從萬物抽離之時,人類便埋下了野心的種子,那就是擺脫自然的束縛,當家作主。

但在那個時代,自然並沒有像如今這樣飽受摧殘,架空上帝的人類雖然躍躍欲試地想尋求徹底解放,但卻羽翼未豐,沒有強有力的武器裝備,不敢也不能輕舉妄動,像個套着枷鎖的野獸,靜候時機。在那個波瀾未起卻危機四伏的時候,大自然尚能安享最後的平靜。但現代文明步步逼近,從開始的悉悉索索到後來的步履鏗鏘,在幾百年的時間裏,讓人類從身到心都獲得解放,從物質到精神都獲得之前不可企及的力量,將人類推向了一個巔峯。然而,走向巔峯的人類卻將先前對自然的尊重和敬畏拋向了谷底,大自然最後的寧靜也漸漸遠去。

現代文明這一浩大的工程中,一股新的勢力扶搖直上,徹底改變了上帝、自然和人類在世界上的舊有格局,這個新勢力便是現代科學。與宗教一樣,科學在誕生之初並沒有勃勃野心,在很長時間內,它和神話的作用很相似:探索自然的奧祕,對神奇的自然做出解釋。與此同時,科學也承擔着促進自由實現的使命。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科學曾同宗教及世俗權利做過不懈的鬥爭,然而在19、20世紀的兩百年的時間裏,人類把科學打磨成鋒利的武器。手持這柄利器的人類便不再滿足於與自然和宗教和諧共處,而決定將自己從自然和宗教的束縛下完全解放出來。當人類的野心逐漸膨脹、能量越來越大之時,遠在天邊的上帝不但無能爲力,而且徹底被代表着理性和一切真理的科學打敗,撒手歸西了。上帝死後,科學以它神奇的力量成爲上帝的繼承者,搖身組建了現代宗教,它的口號是“支配”和“征服”,它的任務是讓自然像戰敗國一樣屈從或乾脆被消滅。

從女神死去到上帝死了,再到科技主宰世界,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整個自然慘遭前所未有的浩劫,人類的精神世界也陷入了巨大的困境之中。而人類究竟能不能重振旗鼓,拾回丟掉的精神?自然萬物能不能歷盡劫難,漸漸復甦?人類和自然萬物是不是還能具有重新棲居的能力?他們能否以及怎樣和諧相處,才能重新紮根於腳下的這片大地?斯奈德帶着這些疑問來到東方,想在這片不同於西方的土地上汲取智慧,找到答案,但理想和現實的差距讓他備受打擊。他爲此彷徨過,懷疑過,悲觀過,甚至絕望過,但所幸沒有放棄,最終他還是選擇在困境中探索一條道路,在空虛的喧鬧中平靜、堅韌地走下去。他的詩作表達了他的探索。人和自然萬物能否重新棲居、怎樣重新棲居的問題成爲他所有詩歌中最重要的主題。

猜你喜歡:

1.英美文學碩士畢業論文範文

2.關於英美文學的論文

3.英美文學相關論文參考

4.英美文學畢業論文優秀範文

5.英語專業碩士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