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語文化 > 英國文化研究相關論文範文

英國文化研究相關論文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5.88K 次

英國文化的求實創新精神、民主公平的競爭意識、崇尚個人自由等文化特色對我國的文化建設有着積極的借鑑作用。下文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英國文化論文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英國文化研究相關論文範文
  英國文化論文篇1

淺談英國旅遊文化

摘 要:英國這一稱呼,來源於英格蘭(England)。當我們說起英國,聯想到的往往是倫敦的霧氣和鐘聲,著名學府牛津、劍橋,或彬彬有禮卻冷淡的英國紳士,這些都是英格蘭的典型形象。實際上,英國的版圖包括了由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三部分構成的不列顛島及愛爾蘭北部的一部分地區,正式名稱爲“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這也就是其英文簡稱U.K或G.B的原因。不列顛這個詞來源於古凱爾特語,意思是“多彩”。確實,蘇格蘭蒼涼的荒原、康沃爾湛藍的海水、威爾士寧靜的鄉村、曼徹斯特喧鬧的夜生活都共存於這個島國之中,繪成了一幅斑斕多彩的畫卷。

關鍵詞:英國;旅遊;風景

1、格林威治皇家氣息十足的建築

亨利五世於15世紀時設立了皇家莊園,並於後來分封給其同父異母的兄弟格洛斯特公爵(Duke Humphrey of Gloucester)。大約在1433年,格洛斯特公爵將現爲格林威治公園(英國最老的皇家公園)的地方圈起來並新建了一座河畔宮殿。後來繼位的亨利六世和亨利七世對該宮殿進行了修繕,並將其重命名爲“普拉森舍宮”(Palace of Placentia),又名“令人愉悅的地方”。亨利八世於1491年生於普拉森舍。他是一個有強迫症的建築師和一個熱情的騎師,他進一步改造了建築形態,其中包括修建了新的小禮堂、馬廄、帶塔的騎士比武場及畫廊。1515年,亨利八世還在格林威治公園裏馴養了鹿,現在,這些鹿所繁衍的後代仍生活在那裏。亨利八世與凱瑟琳及安妮的婚禮分別都是在格林威治宮舉行的,而他的女兒伊麗莎白和瑪麗也出生於此。她們後來分別都成爲了英格蘭的統治者,即瑪麗一世和伊麗莎白一世。

世界聞名的格林威治皇家天文臺始建於1675年,位於倫敦東南郊的格林威治花園中。它是世界本初子午線——零度經線和格林威治標準時間的所在地。用於在航海時確定經度的大型標準鍾成爲格林威治皇家天文臺最寶貴的財產。1997年,格林威治天文臺舊址被列爲世界文化遺產。現在它成了一處熱門的觀光景點和天文學教育基地。格林威治公園是倫敦最古老的封閉式皇家公園,於199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遺址。該公園坐落在山頂,可以欣賞到壯觀的格林威治全景。在面積廣大的格林威治公園內,設有舊皇家天文臺、航海博物館、天文儀器館等,陳列着古代天文儀器,如早期的天文望遠鏡,各國早期設計的時鐘、地球儀、渾天儀等。在這裏遊客還可以瞭解很多天象發現的經過,如著名的哈雷慧星等。

皇后之屋原爲舊皇家宮殿的建築,是皇宮中唯一留存至今的建築。帕拉第奧建築風格的皇后之屋擁有完美的比例,由伊尼哥·瓊斯(Inigo Jones)於1916年設計,是一座壯觀的美術館,陳列着國家海事博物館的部分海軍畫像和海景畫,以及關於格林威治的繪畫作品。舊皇家海軍學院建立在都鐸王國(Tudor Palace)遺址之上,是英國巴洛克風格建築的最好典範之一,亨利八世和伊麗莎白一世就在這座宮殿出生。該學院由部分當代最傑出的建築師設計,包括雷恩(Wren)、霍克斯莫爾(Hawksmoor)和範布勒(Vanbrugh)等。美麗的教堂和壯觀的華麗彩繪廳每天都免費開放,在特拉法加海戰中犧牲的海軍上將尼爾森的遺體也安放在這裏。扇子博物館是世界上唯一展示扇子藝術和工藝的博物館。博物館擁有兩個喬治王朝時代早期風格的精美展館,陳列17、18世紀美麗、時尚的扇子配飾。扇子博物館收藏着3500把扇子,成爲了建築和藝術瑰寶。

2012年倫敦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格林威治一些最受關注、最特別的地方將會被選作最刺激且最有趣的賽事主辦場,其中包括6項奧運會比賽項目和3項殘奧會比賽項目。

2、獨一無二的自然風光

泰晤士河是英國著名的母親河。發源於英格蘭西南部的科茨沃爾德希爾斯,全長402公里,橫貫英國首都倫敦與沿河的10多座城市,流域面積13000平方公里,在倫敦下游河面變寬,形成一個寬度爲29千米的河口,注入北海。在倫敦上游,泰晤士河沿岸有許多名勝之地,諸如伊頓、牛津、亨利和溫莎等。泰晤士河的入海口充滿了英國的繁忙商船,然而其上游的河道則以其靜態之美而著稱於世。倫敦的主要建築物大多分佈在泰晤士河的兩旁,尤其是那些有着上百年、甚至三四百年曆史的建築,如有象徵勝利意義的納爾遜海軍統帥雕像、葬有衆多偉人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具有文藝復興風格的聖保羅大教堂、曾經見證過英國曆史上黑暗時期的倫敦塔、橋面可以起降的倫敦塔橋等,每一幢建築都稱得上是藝術的傑作。

布萊頓是英格蘭南部海濱度假勝地,格調雅緻的攝政時期建築遍佈各地,每年夏季吸引着衆多的觀光客。不同於其他的海灘,布萊頓以其密佈鵝卵石的海灘而著稱。這裏地處“大倫敦”區域南部,距離倫敦市區僅1小時路程。傳統意義上講,遊客來到布萊頓一是爲了泡個健康的海澡;二是爲了在皇宮碼頭(亦稱布萊頓碼頭)漫步,碼頭建於1891年。碼頭棲息着大量的海鳥,每當日出,這些美麗的海鳥就會隨着紅日一同驚現在你眼前,來到布萊頓的遊客,沒有人願意錯過這一切;還可參觀布萊頓水族館。這座城市的北區分佈着更多值得一遊的去處。這裏的街道和商店名字很多都可以在倫敦找到:例如“證券街”“金斯頓花園”等。但這裏的價格要便宜許多,而且氣氛更加有趣,各色的博物館與畫廊、咖啡館和餐廳令遊客駐足。

位於科茨沃爾德,在莎士比亞故居的南面,被稱爲最美麗的英格蘭西南部的小鎮,亦稱“小威尼斯”。這裏是英格蘭很多河流的發源地,其中包括泰晤士河。該地區歷史十分悠久,在中古時期已經因羊毛相關的商業活動而發展,這裏有英國典型的英式建築和田園風光濃厚的英倫小鎮風味。一走進水上伯頓小鎮,就見到一條寬寬的河渠貫穿了整個鎮子。河渠裏的水流動舒緩,清澈見底。河渠上,隔一段距離就橫跨有一座小石橋。河邊那一排黃色石頭的房子,是典型的科茲沃爾德石頭房子,就如同巴斯的淡奶油色石頭一樣,科茲沃爾德的石頭是那種更爲鮮豔的黃色。水上伯頓還有自己的香水工廠、火車模型展等,還有一處鳥類保護區,有企鵝、鸚鵡、火烈鳥、天鵝、紅嘴鷗等。

參考文獻:

[1]、 孫欣;英國網絡旅遊景點介紹的文體特點分析[D];大連海事大學;2009年

[2]、 陳峯.陸林?國外事件及事件旅遊研究進展與啓示?[期刊論文]?—資源開發與市場2012(1)

  英國文化論文篇2

淺談英國馬文化

[摘要]馬在英國民族文化中具有獨特的象徵意義和重要的地位,對英國人民的生活有着重要深遠的影響。不論是英民族的風俗習慣、文學作品,還是體育娛樂生活,都體現了英國人對馬的喜愛。馬是英國人民的生活不可或缺的良伴益友,馬的聯想形象和象徵意義在英國人眼中永遠是勇敢、智慧和忠誠。本文就從英國民俗、文學、娛樂三個方面探究英國馬文化。

[關鍵詞]英國 馬文化 馬形象 馬民俗

一、英國馬文化形成的歷史原因

英國馬文化擁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上層社會的貴族文化精神,代表着騎士精神,它是以個人身份的優越感爲基礎的道德與人格精神,但它也積澱着西歐民族遠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積極因素。傳承到現在,代表的是紳士風範和高雅的全民參與的文明娛樂大衆活動,主要是英民族祖先凱爾特人擅長騎馬狩獵的文化傳承。

凱爾特人是今愛爾蘭人、威爾士人和英格蘭人的祖先,屬遊牧民族。早在公元前20世紀中葉就步入了歐洲的歷史舞臺。在公元前800年直到羅馬時期,凱爾特人就統治着大部分歐洲,主導着大不列顛的文化。凱爾特人擅長騎馬狩獵,四處征戰,馬、戰馬就成了凱爾特人生存的良伴益友。在其長期的遊牧和遷徙過程中,馬文化也隨着他的鐵蹄滲入了西方文化,成爲其中的重要元素。受他的影響,凱爾特人的後裔,今天的英國人一直保留着愛馬的情結。

二、馬在英國文化中的象徵意義

(一)勇氣、寬容和保護神

在英國文化裏,馬的形象是高大、威武、健壯、勇敢和俊美的。“在__國家裏,馬爲勇氣和寬容的象徵,守護國家、地方、行業的聖人。如英國的守護聖人聖喬治(Saint George)常常以騎馬的姿態出現。”[1]人們把胸針設計成馬頭的拱形形狀,當做護身符,再繫上三角形的垂飾,這樣走起路來叮噹作響,可以嚇走妖魔鬼怪和即將到來的敵人。再如,英國人還有在家門口掛上馬蹄鐵的習俗,因爲馬蹄(horeseshoe)在英國人看來是一種吉祥物,可以給人們帶來好運,去除邪惡。但一定要兩端朝上,以防好運流失。據說英國著名的海軍統帥威爾遜將軍就在他的軍艦桅杆上掛上了馬蹄鐵來求平安。到現在,“在英國的婚禮上還會有人送馬蹄鐵或馬蹄鐵形狀的配飾給一對新人,表示對他們的祝福。還有設計師把建築樓羣設計成馬蹄形,住在裏面的居民就會平安好運。這也是典型的英美習俗。”[2]在英國人眼中馬是保護神,是平安好運的象徵。馬是古代戰爭中不可缺少的戰士和軍事力量,高大健壯,讓人產生威武勇敢的聯想。同時又是人們生活和耕作中不可缺少的畜力,讓人產生寬容溫和的聯想。這種聯想可以稱得上是典型的文化形象感。

(二)權利和地位的象徵

馬還象徵着權利和地位。早在公元前800年考古學家就在凱爾特人的墓葬中發現了馬車和青銅馬具。這在當時只有名門旺族才能擁有。“至今在倫敦英國一會大廈外面的泰晤士河堤壩上海挺立着一座1902年建造的一輛雙馬拉戰車的青銅雕像。前方兩匹馬前蹄揚起,似在鳴嘶。凱爾特王后波迪卡和兩個女兒勇敢威武低凝視前方。”[3]41向世人展示着英國悠久的馬文化。馬的文化形象在英民族多年的文化傳承和積澱中影響着一代代英國民族。

三、馬在英國文學作品中的形象

“文化影響着文學作品。文化影響文學作品自身的內涵。文化是文學作品描繪的對象,決定文學作品的內容。”[4]英國的馬文化同樣也體現在很多英國文學作品當中。早在公元55年凱撒大帝就在《高盧戰史》中描寫道:“戰馬的嘶鳴,車輪滾動發出的隆隆之聲使敵人陷入一片恐慌”,“他們的馬蹄所到之處,常使敵人聞風喪膽”,“而且他們還可以在疾馳的戰車中來去自如,如履平地。”[3]戰馬的勇猛就這樣與騎士的威武被一同載入了史冊。19世紀的英國小說家Disraeli(迪斯雷利)在《年輕的公爵》中創造了黑馬(A dark horse)一詞。

書中敘述了在一次賽馬比賽中本來被看好的兩匹馬先後被淘汰,而一匹無人問津的黑馬卻率先衝過了終點線,奪得了冠軍。從此黑馬便享譽大江南北,比喻非常有潛力的競爭者或候選人。在盎格魯諾曼時期英國文學作品中,其主要的文學形式騎士文學描寫了騎士的傳奇,歌頌了騎士們主持正義、扶弱濟貧、重諾言、講信義的騎士精神。騎士常以英俊尚武、騎着駿馬的形象出現。在《亞瑟王之死》(Le Morte d’Arthur)傳奇小說中,亞瑟王和他的圓桌騎士們Galvary 的故事和精神家喻戶曉。

在下面這一段心理描寫中展現了馬與騎士密不可分的關係。“他(指博萊斯騎士——筆者)發現卡文英騎士同那貴婦艾大娜同睡在一張牀上,兩人交頸摟抱;他一看到這個景象,不由悲從中來,一顆心幾乎裂開了,嘆道:‘天啊,我竟然遇上了這樣假仁假義的騎士啊!’他大爲傷感,便不願久留,立刻上馬而去。可是走了不到半里,重又勒馬轉回。暗自盤算要把這一對男女殺掉。但當他看到他們還在熟睡,一陣苦痛使他幾乎無法在馬上坐穩,只得對自己說道:‘雖然他是個空前未有的假騎士,但是我絕對不應該趁他還在熟睡的時候把他殺死;這是騎士制度的最高準則,我絕對不應破壞。’因而又走開了。

這一次大約又走了不到半里,他再次折回,想想還是殺掉他們兩個,他煩惱得無以復加。於是他又來到帳篷的那處,把馬拴在樹上,拔出劍來,亮晃晃地拿在手裏,走進他們睡着的牀邊,可是心裏總感到去暗殺兩個睡着的人到底是自己的恥辱,最後,就把這劍放在他們倆的頸間,悄然騎馬而去。”[5]154在這段複雜的心理描寫中,騎士的每一個動作都與他的馬有關。馬是騎士戰爭中的利器,是騎士跋涉途中的坐騎,是騎士猶豫時可以傾訴的朋友,是危急時刻可以出生入死的戰友。還有《高溫爵士與綠衣騎士》,這部最優秀的騎士傳奇,是最精美的亞瑟王傳奇,描寫了騎士與馬的生活。全詩2500多行,想象豐富,人物形象生動。詩的魅力還體現在對大自然的描寫上。但不論是戰爭場面的渲染、人物性格的刻畫,還是對大自然的描寫,都少不了對馬描述。   “他一早歡樂地騎馬跨上山岡,

進入一片幽深,荒涼滿目的森林;

兩邊全是高山,下臨雜樹林丘,

生長那巨大的古橡,上百株擠成一堆;

蓁木,山楂盤繞糾結帝在那邊垂掛,

蓬鬆粗皺的苔蘚佈滿四周;

光禿的枝椏上小鳥兒慘淡地歌唱,

怪可憐的啾啾鳥叫打發那寒冷的淒涼。”

高文在冬晨動身趕往綠教堂,他策馬馳過荒涼的鄉村:

“濃霧籠罩着沼澤,水氣佈滿了山色,

山山雲霧繞,好像戴上了帽。

百溪奔騰向前,卻不時爲堤壩阻擋。

一到海邊,便波光盪漾,瀉進大海汪洋。

其中策馬馳過、騎馬跨上,都體現了騎士英姿颯爽的姿態和駿馬風馳電掣的速度。騎士文學昇華和美化了馬的形象。英國作家斯威夫特在他的《格列夫遊記》中前所未有的賦予了馬高貴的地位和理性的形象。他在第四卷慧駰國也就是馬國這樣描寫道:“因爲這些高貴的慧駰生來就具有種種美德,它們是理性的動物,根本不知道什麼叫罪惡,所以他們的偉大格言就是要發揚理性,一切都受理性的支配……它們的理性並不受感情、利益的矇蔽和歪曲,所以它必然會令人信服。”[6]慧駰國的統治者其實是公正、理性、誠實的馬,被他驅使的是耶胡(指人)。研究出了精密的天文學。在斯威夫特筆下,馬就是仁慈,理性,節制,勤勞是集人類所有美德的化身,而相對比之下受慧駰驅使的耶胡也就是人,在他的筆下,人卻成了淫蕩齷齪的畜生,暗指貪婪,懶惰醜陋的人類社會。

馬的形象也顯得更加高大偉岸。因此沒有任何一部作品像《格列佛遊記》一樣賦予馬如此美好的形象。英國桂冠作家麥克·莫波格的《戰馬》,是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講述了一戰中小馬喬伊和小主人阿爾伯特的傳奇友誼。阿爾伯特把人間最美好的品格賦予了戰馬喬伊。它對親人赤誠忠烈,爲救落難的夥伴甘願犧牲,對所有遇到的好人以溫暖和歡樂相報答。麥克·莫波格在這部作品中塑造了勇敢、忠誠的馬的形象,喬伊的美好品行令人動容,感人至深。馬在英國文學作品中的形象是高尚的、美好的,給英國的馬文化帶來鮮明的個性和特色。

四、馬與英國人體育娛樂生活的聯繫

(一)賽馬文化

英國人愛馬養馬,賽馬、賭馬。英國這個具有深厚的賽馬文化的國度其皇室毋庸置疑就是英國賽馬贊助者和頒獎者。伊麗莎白女王就多次頒發獎盃。英國賽馬活動的重要成員多爲達官顯貴和政界人物。前首相布萊爾就是瘋狂的馬迷,不論政事多繁忙也要定期爲格拉斯的一家賽馬雜誌撰寫賽馬評論。如今,英國馬業發展已成爲世界級產業。目前,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英國馬業那樣多樣性和富有挑戰性,英國有獨特的英純血馬檢測機構,而且擁有最先進的訓練設施和最優秀的馴馬師、騎手及育馬專家,因此,英國培養出了世界上高品質的英純血馬。英國是純血馬的發源地。1791年威熱比斯公司首次出版了種馬全書,用於登記英純血馬的系譜。

目前,英國有五十幾個各具特色的賽馬場,並都具有先進的全天候賽道,意味着一年到頭都可以舉行平地賽馬和障礙賽馬。英國每年從1月1日到12月31日都有賽馬運動;截止到1999年底,英國擁有種母馬11000多匹,種公馬200多匹,擁有受訓馬13000多匹;英國每年賽馬一般都超過1100次,其中平地賽和障礙賽共計70460多場比賽,英國賽馬、愛馬者不斷增多,近幾年每年到賽馬場觀看比賽的人數超過500萬人次。英國的育馬和馴馬者向全世界提供了高質量的賽馬,這些優秀馬匹在世界各國的賽場上都有卓越的表現,而且享有盛譽。

(二)服飾文化

如果想參加皇家賽馬會的話,一定要爲自己選擇一套既搶眼又合身的“標準服裝”。主辦者給觀衆寄送門票的同時,附上了新的着裝要求細則,並配以模特適當着裝的照片。女士:“無吊帶、裸肩、細吊帶以及吊帶寬度不足一英寸(2.5釐米)的裙子均不予接受”,這是新着裝細則對女士裙裝的要求之一。裙長要有“適當的長度”,即應該達到膝蓋部位。近年來流行的戴花哨的頭飾也在被禁之列。賽馬會上,女士必須帶帽子,而且帽沿寬度不得少於4英寸。男士則必須戴禮帽,穿正式的西裝套裝,打領帶,不得戴領巾圍脖。西裝的顏色應該是灰色或黑色。Ascot皇家賽馬會一向是時裝“鬥秀”場,看誰穿的更標新立異,與看賽馬同樣重要。

“不同的文化交流是各種文化保持其發展活力的源泉。”[7]“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已被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19美國哲學家羅素說道。“我們在探討英國文化,進行中西文化對比時,並非爲了判定中西兩種文化孰優孰劣,而是爲了指明兩種文化的主流傾向,便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相理解,正常交往,也便於兩種文化取長補短,創建更加理想的人類文明。”[7]176

【參考文獻】

[1]埃文斯(著),蔡文顯(譯).英國文學簡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21.

[2]潘虹.英漢國俗詞語例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2005.

[3]戴爾﹒布朗.凱爾特人——鐵器時代的歐洲人[M].北京:華夏出版社,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

[4]焦玉蓮,王曉嶸.文學作品與文化的關係[J].太原大學學報,2006(12):9.

[5]羅馬禮(著),黃素封(譯).亞瑟王之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154.

[6]斯威夫特(著),張建(譯).格列佛遊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7]左彪.衝突·互補·共存——中西文化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8]哈里·布拉邁爾斯(著),濮陽翔等(譯).英國文學簡史[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17.

[9]雷立柏.《聖經》中的馬[J].世界宗教文化,1997(12).

[10]林明金,霍金根.簡明英美語言與文化詞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437.

[11]唐利平,盧凌.“Horse”國俗語義的英國文化考量[J].淮北師範大學學報,2011(2).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英國文化論文”  英國文化論文篇3

淺析英國茶文化與英國文學

1848年,東印度公司皇家植物園溫室部主管羅伯特·福瓊來到中國,他將茶樹種子放入一個用特殊玻璃製成的便攜式保溫箱中,偷偷地帶上了從中國開往印度的輪船,由此千萬株以上的茶樹苗在印度生根發芽,繼而形成了大規模的茶園。茶葉傳入歐洲後,並沒有像咖啡和可可那樣受到過多的歡迎,直到它進入遠離歐洲大陸的英倫三島,竟然奇蹟地掀起了飲茶的風尚,並由此產生了世界茶文化的一枝奇葩——英國的茶文化[1]。

一、英國茶文化的主要內容

英語中有Teatime一詞,指的就是佔據英國人l/3生命的飲茶時間。英式紅茶更是以名目繁多、內容豐富聞名於世,其主要的內容包括:

1.英式早茶

英國人在晨起時要飲“早茶”,又名“開眼茶”,即Earlymorning Tea,有時在早茶之前還會有“牀頭茶”,即清晨一睜眼靠在牀頭就能享受的茶。而早茶主要是以紅茶爲主要飲料,是英國當家招牌茶的重要內容之一,它集濃郁和清新於一體,色澤和口感都相當出色。正統的早茶要精選阿薩姆、錫蘭、肯尼亞等地紅茶調製而成,因此早餐茶的口感來自錫蘭、濃度來自阿薩姆、色澤來自肯尼亞[2],可見英國人的早茶還是相當講究的,最適合早上起牀後飲用。

2.英式上午茶

這是最不爲外人所知的英國飲茶習慣,又稱爲“公休茶”,大約持續20分鐘。英國人在上午1l點(亞洲時間上午10點左右),無論是空暇在家享受生活的貴族還是忙碌奔波的上班一族,都要在這一時間休息一會兒,喝一杯茶,他們稱之爲elevens,即早上十一點時的便餐,所以上午茶可以看成是英國人工作間隙的一種很好的調劑方式[3]。總體說來,上午茶由於客觀條件的約束,不可能很繁雜,所以成爲英國茶中最簡單的部分。

3.英式下午茶

英文名稱Afternoon Tea,這其實才是真正意義英國茶文化載體,英國茶正是憑藉其內涵豐富、形式優雅的“英式下午茶”——紅茶文化享譽世界,“英式下午茶”更是成爲英國人典雅生活的象徵。下午茶的專用茶源是大吉嶺茶、伯爵茶、火藥綠茶或者錫蘭茶等傳統味的純味茶,若是選擇奶茶,要求先倒入牛奶再放茶水[4]。

正統的英式下午茶的禮儀十分講究。首先喝茶的時間應該是下午四點鐘;其次在維多利亞時代,男士必須着燕尾服,女士則着長袍;第三,在茶會中通常是由女主人着正式服裝親自爲客人服務,非不得以才讓女傭協助,從而以表示對來賓的尊重。最後就是下午茶的點心了,通常是用三層的點心瓷盤裝盛,第一層放三明治、第二層放傳統英式點心Scone(甜烙餅)、第三層則放蛋糕及水果塔,並且一定要是從下至上的往回吃[5]。

二、英國茶文化的內涵

1.從藥用價值到飲品文化

茶傳入英國時,茶的賣點在於它的藥性。因此,當時在英國出售的中國茶是一種神奇的、包治百病的藥物。1699年,一位名叫歐靈頓的牧師寫下一整篇論文論及自然與茶葉的品質。文章中,他充分肯定了茶在治療糖尿病,膽結石,尿路結石,腎結石,水腫,視力虛弱等方面的良好功效,並一再推薦每個人都要喝茶以取代酒,他認爲飲茶可以使人保持清醒的同時心情愉悅,是一種享受型的飲料[6]。

當“紅茶皇后”——葡萄牙的凱瑟琳公主於1662年嫁給英王查理二世後,茶與茶道開始在英國推廣,中國茶逐漸由具有藥性的植物轉變爲時尚生活的象徵,英國的上流社會將其演變成爲一種具有異國情調和奢侈性的生活方式。“茶”開始作爲一種飲品活躍起來,即使高昂的價格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卻依然有着固定的市場和消費羣。

到了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隨着英國殖民貿易的擴大,海外茶源地不斷增加,英國進口關稅也逐年遞減,茶葉終於從奢侈品的位置走入平民百姓的生活。伴隨消費階層下移,英國人對茶的消費方式也發生巨大轉變。英國人非常有創意的在紅茶湯中加入糖、牛奶和蜂蜜,有時候甚至是加威士忌、黃油和雞蛋等更奇怪的東西。在茶水中加入其它物質,是茶消費的一次改革,茶因此變得更加實用。而英國人對中國茶的變革也完成了茶在引進後的本土化,飲茶因此更加普遍。1750年前後,茶已經成了英國中產階級黃油烤麪包的慣常早餐中不可或缺的飲品。

2.高貴典雅的休閒文化

一個多世紀間,茶几乎變成英國的民族飲料。從17世紀最初的藥品開始,到了18世紀已然成爲一種全民消費品。消費社會的繁榮反過來提高了飲茶的格調。18世紀,英國社會出現了專門消費茶飲料的茶園,出現了飲茶必需的服飾與器皿,甚至誕生了茶舞這樣的藝術形式。

真正意義上的英國茶文化誕生在19世紀的維多利亞時代,下午茶的發明意味着飲茶擺脫了簡單的飲食文化地位,逐步成爲一種高雅生活的代名詞。而成爲休閒文化後,飲茶也反過來促進英國社會的消費模式和社會價值觀發生新一輪的改變。

英國下午茶是最華麗、最精緻,也是最奢侈的飲食方式。在英國的下午茶活動中,對環境的要求極爲嚴格,必須能體現英國式的高雅文化與自然生趣之間的緊密結合。同時,下午茶一定選擇的是高檔茶葉,茶具和餐點也有明確的規範。這種系統化的要求代表了一種更高級的文化形式地產生——不是單純解決溫飽的手段,而是綜合了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的生活方式,也成爲社會娛樂的重要手段之一[7]。

3.考究繁複的英式茶道

英國的茶藝是英國茶 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英式茶道是茶藝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是可以和人生處世 哲學結合起來的。茶藝與茶道結合,纔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能真正體現英式茶道精髓的也恰恰是英國人對於茶具的要求和基本禮儀的講究。

同時,除了有嚴格的品茶規範,英國茶文化對於品茗的 環境也有一定的要求。英國人崇尚的是貴族式的優雅生活,下午茶會是品判個人文化修養的社交場合,同時也是研習社交禮節、展示紳士淑女風采的最佳途徑。男人們穿着正式、大方得體,茶具都是輕拿輕放,以保證茶室內的安靜;女士們談吐優雅、舉止從容,有人從身邊經過都會很有禮貌的微微挪動身體並且報以微笑。在一個正式的下午茶會上你可以充分感受英國人的 文學氣質和個人修養所帶來的衝擊。

因此除了茶藝和茶禮的內容,英國的茶道還體現在英國的文化中,而這纔是一個國家真正具備“茶道”的理由。英國所特有的下午茶文化是英國民族精神的體現,英國人標誌性的優雅、高貴完全濃縮在這個民族考究華麗的茶道中,即使歷史的輝煌早已不在,但是凝聚在茶文化中的那種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以及對傳統的追憶,已經深入英國人的血液,無法抹去。

三、茶文化對英國文學的影響

相比中國和日本,英國雖然只有短短几百年的飲茶歷史,但英國文學家卻對茶葉有着深厚的感情。茶在英國經過百餘年的 發展,逐漸融入英國文化,之後與英國文學有機結合,成爲許多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茶葉帶給英國文學家一種全新且豐富的創作主體[8]。

1.茶與詩歌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在詩歌中描寫情人們等待喝茶的情景:一點一點地吃着烤麪包,在嘆息聲中等待茶涼。拜倫稱茶爲“中國的淚水”,他“爲中國之淚水——綠茶女神所感動”,自然也是飲茶族中的一員[9]。據《拜倫傳》記載,即便是在前往希臘參加武裝鬥爭的時候,他也保持着飲茶的習慣:“早上一起牀,他就開始 工作。然後喝一杯紅茶,騎馬出去辦事。回來後,吃一些乾酪和果品。晚上挑燈讀書。”當然,紅茶並不是他的唯一,在提到中國茶時,他往往提到紅茶和綠茶兩種類型:

我竟然

感傷起來,這都怪中國的綠茶,

那淚之仙女! 她比女巫卡珊德拉

還靈驗得多,因爲只要我喝它

三杯純汁,我的心就易於興嘆,

於是就得求助於武夷的紅茶;

真可惜飲酒既已有害於人身,

而喝茶、喝咖啡又使人太認真。

同時期的著名詩人雪萊在1820年所作的一首三百多行的長詩,“致瑪麗亞·吉斯伯思”(Letter to Maria Gisbome)中寫道:

那藥師醫士抱怨的飲品,而我

會不顧勸誡大口痛飲,當死神來臨

我們將拋幣決定爲飲茶而死誰第一。

2.茶與散文

茶葉是聖潔的,散文是優美的,那麼茶葉和散文的相融會是什麼樣呢?英國散文中留給我們的是愜意的,悠閒的、美妙的飲茶記憶。《四季隨筆》,原名《亨利萊克洛夫特的一生》(The Private Papers of Henry Ryecroft)是喬治·吉辛的散文代表作,敘述的是隱士亨利·萊克洛夫特醉心於書籍、自然景色和回憶過去的生活,作者記錄了下午茶和茶會的時間、人物、禮儀等景象,抒發自己對茶和家庭茶會氛圍的感情和觸動[8]。

“我一天的光明時刻之一,便是下午散步後稍稍疲倦了回來,脫掉靴子,換上拖鞋,將戶外的上衣掛起來,換上舒服、家庭常穿的短衣,坐在深深的軟扶手椅上,等着茶盤,或者在喝茶的時候,這些是我最爲享樂安閒的感覺。隨着茶壺的出現,濃郁的香味飄然吹進我的書房裏面,多麼美妙啊。第一杯帶給我心中怎樣的安慰,以後則怎樣從容不迫地啜飲啊;在寒冷的雨中散步之後,它帶來的是怎樣暖熱啊!同時看着我的書籍和圖畫,安然品位着擁有它們的幸福。我看看菸斗;或者我帶着似乎有所思的神氣,準備裝上菸葉。事實上,菸葉再沒有在茶後——它自己便是溫和的感性人的東西一一那樣安慰人,那樣暗示富於人情味的思想了。”

3.茶與小說

茶葉到達英國之後,不僅僅是“繆斯之友”,“衆神的甘露”或詩人的靈感源泉,也受到許多小說家的追捧。據說,“飲茶覆蓋了幾乎所有 英語的小說”。此言雖說有些誇張,但事實也足以證明,英語小說中充滿着茶香和茶文化。

查爾斯·狄更斯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著名小說家,在其成名作《匹克威克外傳》(The Pickwick Papers)中,茶字一共被使用的次數多達86次,數量遠遠超出其它作品。狄更斯描寫的關於“禮拜堂戒酒聯合會布瑞克大街分會”的一次月會情景,給人留下極爲深刻的印象,當主人公維勒先生看到他們能喝下如此大量茶水時,驚訝得目瞪口呆[9]。文中描寫不僅表達了當時人們對於戒酒運動的高漲熱情,而且肯定了茶葉在英國戒酒運動中的特殊作用。

四、小結

茶不僅是一種飲品、食品,也是一種 藝術品,更是一部文化史、 醫學史和文學史。透過茶,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藝術、文化和文學等。茶葉從東方到西方,從中國到英國,經歷了坎坎坷坷,猶如人生的成長過程,最終日漸成熟。在英國,茶最初是“藥品”,隨後上升到貴族的奢侈品,最後才成爲必需品國民飲料,進而演變成當今風靡世界的紅茶文化。這一過程雖然漫長但是卻增添了英國曆史、文化、 社會等多方面河流中的美麗。

  英國文化論文篇4

試談英國馬文化

[摘要]馬在英國民族文化中具有獨特的象徵意義和重要的地位,對英國人民的生活有着重要深遠的影響。不論是英民族的風俗習慣、文學作品,還是體育娛樂生活,都體現了英國人對馬的喜愛。馬是英國人民的生活不可或缺的良伴益友,馬的聯想形象和象徵意義在英國人眼中永遠是勇敢、智慧和忠誠。本文就從英國民俗、文學、娛樂三個方面探究英國馬文化。

[關鍵詞]英國 馬文化 馬形象 馬民俗

一、英國馬文化形成的歷史原因

英國馬文化擁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上層社會的貴族文化精神,代表着騎士精神,它是以個人身份的優越感爲基礎的道德與人格精神,但它也積澱着西歐民族遠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積極因素。傳承到現在,代表的是紳士風範和高雅的全民參與的文明娛樂大衆活動,主要是英民族祖先凱爾特人擅長騎馬狩獵的文化傳承。

凱爾特人是今愛爾蘭人、威爾士人和英格蘭人的祖先,屬遊牧民族。早在公元前20世紀中葉就步入了歐洲的歷史舞臺。在公元前800年直到羅馬時期,凱爾特人就統治着大部分歐洲,主導着大不列顛的文化。凱爾特人擅長騎馬狩獵,四處征戰,馬、戰馬就成了凱爾特人生存的良伴益友。在其長期的遊牧和遷徙過程中,馬文化也隨着他的鐵蹄滲入了西方文化,成爲其中的重要元素。受他的影響,凱爾特人的後裔,今天的英國人一直保留着愛馬的情結。

二、馬在英國文化中的象徵意義

(一)勇氣、寬容和保護神

在英國文化裏,馬的形象是高大、威武、健壯、勇敢和俊美的。“在__國家裏,馬爲勇氣和寬容的象徵,守護國家、地方、行業的聖人。如英國的守護聖人聖喬治(Saint George)常常以騎馬的姿態出現。”[1]人們把胸針設計成馬頭的拱形形狀,當做護身符,再繫上三角形的垂飾,這樣走起路來叮噹作響,可以嚇走妖魔鬼怪和即將到來的敵人。再如,英國人還有在家門口掛上馬蹄鐵的習俗,因爲馬蹄(horeseshoe)在英國人看來是一種吉祥物,可以給人們帶來好運,去除邪惡。

但一定要兩端朝上,以防好運流失。據說英國著名的海軍統帥威爾遜將軍就在他的軍艦桅杆上掛上了馬蹄鐵來求平安。到現在,“在英國的婚禮上還會有人送馬蹄鐵或馬蹄鐵形狀的配飾給一對新人,表示對他們的祝福。還有設計師把建築樓羣設計成馬蹄形,住在裏面的居民就會平安好運。這也是典型的英美習俗。”[2]在英國人眼中馬是保護神,是平安好運的象徵。馬是古代戰爭中不可缺少的戰士和軍事力量,高大健壯,讓人產生威武勇敢的聯想。同時又是人們生活和耕作中不可缺少的畜力,讓人產生寬容溫和的聯想。這種聯想可以稱得上是典型的文化形象感。

(二)權利和地位的象徵

馬還象徵着權利和地位。早在公元前800年考古學家就在凱爾特人的墓葬中發現了馬車和青銅馬具。這在當時只有名門旺族才能擁有。“至今在倫敦英國一會大廈外面的泰晤士河堤壩上海挺立着一座1902年建造的一輛雙馬拉戰車的青銅雕像。前方兩匹馬前蹄揚起,似在鳴嘶。凱爾特王后波迪卡和兩個女兒勇敢威武低凝視前方。”[3]41向世人展示着英國悠久的馬文化。馬的文化形象在英民族多年的文化傳承和積澱中影響着一代代英國民族。

三、馬在英國文學作品中的形象

“文化影響着文學作品。文化影響文學作品自身的內涵。文化是文學作品描繪的對象,決定文學作品的內容。”[4]英國的馬文化同樣也體現在很多英國文學作品當中。早在公元55年凱撒大帝就在《高盧戰史》中描寫道:“戰馬的嘶鳴,車輪滾動發出的隆隆之聲使敵人陷入一片恐慌”,“他們的馬蹄所到之處,常使敵人聞風喪膽”,“而且他們還可以在疾馳的戰車中來去自如,如履平地。”[3]戰馬的勇猛就這樣與騎士的威武被一同載入了史冊。19世紀的英國小說家Disraeli(迪斯雷利)在《年輕的公爵》中創造了黑馬(A dark horse)一詞。書中敘述了在一次賽馬比賽中本來被看好的兩匹馬先後被淘汰,而一匹無人問津的黑馬卻率先衝過了終點線,奪得了冠軍。從此黑馬便享譽大江南北,比喻非常有潛力的競爭者或候選人。

在盎格魯諾曼時期英國文學作品中,其主要的文學形式騎士文學描寫了騎士的傳奇,歌頌了騎士們主持正義、扶弱濟貧、重諾言、講信義的騎士精神。騎士常以英俊尚武、騎着駿馬的形象出現。在《亞瑟王之死》(Le Morte d’Arthur)傳奇小說中,亞瑟王和他的圓桌騎士們Galvary 的故事和精神家喻戶曉。在下面這一段心理描寫中展現了馬與騎士密不可分的關係。“他(指博萊斯騎士——筆者)發現卡文英騎士同那貴婦艾大娜同睡在一張牀上,兩人交頸摟抱;他一看到這個景象,不由悲從中來,一顆心幾乎裂開了,嘆道:‘天啊,我竟然遇上了這樣假仁假義的騎士啊!’他大爲傷感,便不願久留,立刻上馬而去。可是走了不到半里,重又勒馬轉回。暗自盤算要把這一對男女殺掉。但當他看到他們還在熟睡,一陣苦痛使他幾乎無法在馬上坐穩,只得對自己說道:‘雖然他是個空前未有的假騎士,但是我絕對不應該趁他還在熟睡的時候把他殺死;這是騎士制度的最高準則,我絕對不應破壞。’因而又走開了。這一次大約又走了不到半里,他再次折回,想想還是殺掉他們兩個,他煩惱得無以復加。

於是他又來到帳篷的那處,把馬拴在樹上,拔出劍來,亮晃晃地拿在手裏,走進他們睡着的牀邊,可是心裏總感到去暗殺兩個睡着的人到底是自己的恥辱,最後,就把這劍放在他們倆的頸間,悄然騎馬而去。”[5]154在這段複雜的心理描寫中,騎士的每一個動作都與他的馬有關。馬是騎士戰爭中的利器,是騎士跋涉途中的坐騎,是騎士猶豫時可以傾訴的朋友,是危急時刻可以出生入死的戰友。還有《高溫爵士與綠衣騎士》,這部最優秀的騎士傳奇,是最精美的亞瑟王傳奇,描寫了騎士與馬的生活。全詩2500多行,想象豐富,人物形象生動。詩的魅力還體現在對大自然的描寫上。但不論是戰爭場面的渲染、人物性格的刻畫,還是對大自然的描寫,都少不了對馬描述。   “他一早歡樂地騎馬跨上山岡,

進入一片幽深,荒涼滿目的森林;

兩邊全是高山,下臨雜樹林丘,

生長那巨大的古橡,上百株擠成一堆;

蓁木,山楂盤繞糾結帝在那邊垂掛,

蓬鬆粗皺的苔蘚佈滿四周;

光禿的枝椏上小鳥兒慘淡地歌唱,

怪可憐的啾啾鳥叫打發那寒冷的淒涼。”

高文在冬晨動身趕往綠教堂,他策馬馳過荒涼的鄉村:

“濃霧籠罩着沼澤,水氣佈滿了山色,

山山雲霧繞,好像戴上了帽。

百溪奔騰向前,卻不時爲堤壩阻擋。

一到海邊,便波光盪漾,瀉進大海汪洋。

其中策馬馳過、騎馬跨上,都體現了騎士英姿颯爽的姿態和駿馬風馳電掣的速度。騎士文學昇華和美化了馬的形象。英國作家斯威夫特在他的《格列夫遊記》中前所未有的賦予了馬高貴的地位和理性的形象。他在第四卷慧駰國也就是馬國這樣描寫道:“因爲這些高貴的慧駰生來就具有種種美德,它們是理性的動物,根本不知道什麼叫罪惡,所以他們的偉大格言就是要發揚理性,一切都受理性的支配……它們的理性並不受感情、利益的矇蔽和歪曲,所以它必然會令人信服。”[6]慧駰國的統治者其實是公正、理性、誠實的馬,被他驅使的是耶胡(指人)。

研究出了精密的天文學。在斯威夫特筆下,馬就是仁慈,理性,節制,勤勞是集人類所有美德的化身,而相對比之下受慧駰驅使的耶胡也就是人,在他的筆下,人卻成了淫蕩齷齪的畜生,暗指貪婪,懶惰醜陋的人類社會。馬的形象也顯得更加高大偉岸。因此沒有任何一部作品像《格列佛遊記》一樣賦予馬如此美好的形象。英國桂冠作家麥克·莫波格的《戰馬》,是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講述了一戰中小馬喬伊和小主人阿爾伯特的傳奇友誼。阿爾伯特把人間最美好的品格賦予了戰馬喬伊。它對親人赤誠忠烈,爲救落難的夥伴甘願犧牲,對所有遇到的好人以溫暖和歡樂相報答。麥克·莫波格在這部作品中塑造了勇敢、忠誠的馬的形象,喬伊的美好品行令人動容,感人至深。馬在英國文學作品中的形象是高尚的、美好的,給英國的馬文化帶來鮮明的個性和特色。

四、馬與英國人體育娛樂生活的聯繫

(一)賽馬文化

英國人愛馬養馬,賽馬、賭馬。英國這個具有深厚的賽馬文化的國度其皇室毋庸置疑就是英國賽馬贊助者和頒獎者。伊麗莎白女王就多次頒發獎盃。英國賽馬活動的重要成員多爲達官顯貴和政界人物。前首相布萊爾就是瘋狂的馬迷,不論政事多繁忙也要定期爲格拉斯的一家賽馬雜誌撰寫賽馬評論。如今,英國馬業發展已成爲世界級產業。目前,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英國馬業那樣多樣性和富有挑戰性,英國有獨特的英純血馬檢測機構,而且擁有最先進的訓練設施和最優秀的馴馬師、騎手及育馬專家,因此,英國培養出了世界上高品質的英純血馬。英國是純血馬的發源地。1791年威熱比斯公司首次出版了種馬全書,用於登記英純血馬的系譜。

目前,英國有五十幾個各具特色的賽馬場,並都具有先進的全天候賽道,意味着一年到頭都可以舉行平地賽馬和障礙賽馬。英國每年從1月1日到12月31日都有賽馬運動;截止到1999年底,英國擁有種母馬11000多匹,種公馬200多匹,擁有受訓馬13000多匹;英國每年賽馬一般都超過1100次,其中平地賽和障礙賽共計70460多場比賽,英國賽馬、愛馬者不斷增多,近幾年每年到賽馬場觀看比賽的人數超過500萬人次。英國的育馬和馴馬者向全世界提供了高質量的賽馬,這些優秀馬匹在世界各國的賽場上都有卓越的表現,而且享有盛譽。

(二)服飾文化

如果想參加皇家賽馬會的話,一定要爲自己選擇一套既搶眼又合身的“標準服裝”。主辦者給觀衆寄送門票的同時,附上了新的着裝要求細則,並配以模特適當着裝的照片。女士:“無吊帶、裸肩、細吊帶以及吊帶寬度不足一英寸(2.5釐米)的裙子均不予接受”,這是新着裝細則對女士裙裝的要求之一。裙長要有“適當的長度”,即應該達到膝蓋部位。近年來流行的戴花哨的頭飾也在被禁之列。賽馬會上,女士必須帶帽子,而且帽沿寬度不得少於4英寸。男士則必須戴禮帽,穿正式的西裝套裝,打領帶,不得戴領巾圍脖。西裝的顏色應該是灰色或黑色。Ascot皇家賽馬會一向是時裝“鬥秀”場,看誰穿的更標新立異,與看賽馬同樣重要。

“不同的文化交流是各種文化保持其發展活力的源泉。”[7]“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已被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19美國哲學家羅素說道。“我們在探討英國文化,進行中西文化對比時,並非爲了判定中西兩種文化孰優孰劣,而是爲了指明兩種文化的主流傾向,便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相理解,正常交往,也便於兩種文化取長補短,創建更加理想的人類文明。”[7]176

【參考文獻】

[1]埃文斯(著),蔡文顯(譯).英國文學簡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21.

[2]潘虹.英漢國俗詞語例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2005.

[3]戴爾﹒布朗.凱爾特人——鐵器時代的歐洲人[M].北京:華夏出版社,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

[4]焦玉蓮,王曉嶸.文學作品與文化的關係[J].太原大學學報,2006(12):9.

[5]羅馬禮(著),黃素封(譯).亞瑟王之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154.

[6]斯威夫特(著),張建(譯).格列佛遊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7]左彪.衝突·互補·共存——中西文化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8]哈里·布拉邁爾斯(著),濮陽翔等(譯).英國文學簡史[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17.

[9]雷立柏.《聖經》中的馬[J].世界宗教文化,1997(12).

[10]林明金,霍金根.簡明英美語言與文化詞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437.

[11]唐利平,盧凌.“Horse”國俗語義的英國文化考量[J].淮北師範大學學報,2011(2).


猜你喜歡:

1.關於英國文化的論文

2.英國風俗文化論文

3.英國曆史文化的論文

4.英國禮儀文化論文

5.英國文化概況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