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文經典名句 > 英語專業研究生論文

英語專業研究生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5.83K 次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要適應時代經濟的發展與滿足國際競爭的需要。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英語專業研究生論文,供大家參考。

英語專業研究生論文
  英語專業研究生論文範文一:二語學習者不贊同言語行爲緩和策略的實證研究

摘要:本研究旨在調查二語學習者在實施不贊同這一言語行爲時使用了哪些語言策略以緩和這一言語行爲所帶來的面子威脅,以及二語水平和性別將如何影響學習者對這些語言策略的選擇,並將結果與Beebe & Takahashi (1989)對美國人實施該言語行爲的表現進行比較。調查結果表明:二語水平及性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二語學習者在實施這一言語行爲時對語言策略的選擇。調查還發現二語學習者使用的緩和策略不如美國人那般多樣化。

論文關鍵詞:中國二語學習者,不贊同言語行爲

  根據Brown & Levinson (1978)的觀點,不贊同是一種威脅面子的行爲,在實施這一類行爲時,要受到社會(包括權勢和社會距離)、情境(嚴肅性和必要性)和心理(態度和麪子)參數的影響,並需要一些相應的禮貌策略來進行保全面子的補救。國外很多學者主要是通過語料分析從會話分析(Kakava, 2002 )和社會語言學( Tanne, 1994,)對這一言語行爲進行研究,也有部分學者是從禮貌理論( Rees-Miller, 2000)、對比語用學(Beebe & Takahashi, 1989; Liang, 2003)及最近新起的社會心理語用學(Muntigl & Turnbill, 1998)這幾個方面來進行研究的。從以上研究我們可以看出,對這一言語行爲的實證研究還比較少(Beebe & Takahashi, 1989; Liang, 2003),而對中國二語學習者實施這一言語行爲的實證研究更是寥寥無幾。因此,筆者認爲很有必要在這一方面做一些嘗試。

  2.研究方法

  本調查旨在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一) 中國二語學習者在實施這一言語行爲時主要採用哪些語言緩和策略?

  (二) 二語語言水平和性別是否影響學習者對語言緩和策略的選擇?

  (三) 與美國人相比,中國二語學習者在實施這一言語行爲時所使用的語言緩和策略是否有顯著差異?如果有,原因何在?

  圍繞這幾個主要的研究問題,作者採用了問卷調查法收集語料。問卷借鑑了Liang (2003)的設計,但筆者根據先導實驗中發現的不足,在先導實驗後補充了一份事後訪談問卷調查。問卷爲DCT(Discourse Completion Task)的形式,問卷要求被試給出最接近實際生活的問答。問卷調查的對象爲某師範學院的學生共60名,其中30名大一學生,30名大四學生,得到有效問卷48份。其中28份爲低年級水平學生的,去除個別無效問答,共得到有效問答541個,25份高年級水平學生的,去掉個別無效問答,共得到個有效問答494個。從性別比例上來看,男生26人,有效問答501個;女生27人,有效問答534個。筆者在前面已經提到,不贊同言語行爲的實施要受到各種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的影響。但由於實驗條件的限制,筆者只是將語言水平和性別這兩個變量考慮了進來,而沒有將其它諸如個人因素,社會情境等變量考慮在內。

  在整理語料的過程中,筆者將問卷中的20個情境從語言水平和性別這二個層次進行了分析。其中語言水平這一層次將反映出不同言語水平將如何影響言語策略的選擇;而另外一層次將反映出性別將如何影響受試者的言語策略的選擇。在統計運算中,筆者運用了X2檢驗和百分比統計相結合的形式。

  3.實驗結果

  3.1 主要內部調節手段和外部緩和策略的使用

  由於篇幅有限,本文未能將所以言語行爲內部調節手段列出,而只是根據本次實驗的數據提取出最常用的幾種內部詞彙調節手段。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主要使用的調節手段有四種。表(2)則列出了經常使用的外部調節手段。下面我們就這幾種策略的使用分別做出分析。

  表1 不贊同言語行爲的主要內部調節手段

  調節手段

  定義

  舉例

  話語標記語

  表達說話人的某種猶豫,或緩和說話語氣

  (1)Well, I still think we should not do so.

  第一人稱泛化

  通過使用第一人稱泛化稱謂以緩和語氣。

  (2)We should study hard in the college.

  模糊語

  不明確性詞語

  (3)Perhaps, but I think that one suits you better.

  主觀性短語

  表達個人觀點的短語

  (4)I think it is very necessary.

  表2 不贊同言語行爲主要外部調節手段

  調節手段

  定義

  舉例

  稱謂語

  包括頭銜、姓名以及親屬稱謂,以表達對對方的尊重。

  Grandpa, I can do it by myself, trust me!

  假同意策略

  通過表面上同意對方觀點來緩和語氣。

  Yeah, but I think another style will suit you better.

  感激語

  感激對方的關心。

  Thanks for your advice, but I think my data is enough.

  抱歉語

  因爲不同意對方觀點而感到抱歉。

  Sorry, I can’t agree with you.

  給建議

  提出另一建議委婉表達不同意對方觀點。

  How about that style? It may suit you better.

  解釋

  進一步解釋說話人的不同觀點。

  I don’t think so, because women are normally physically weaker than men.

  表3 高低年級組及男女受試在緩和策略總數使用上的差異

  分組/內部調節手段

  內部調節手段

  外部緩和策略

  NO.

  NO.

  高年級組(N=25)

  280

  168

  低年級組(N=28)

  200

  187

  男(N=26)

  207

  100

  女(N=27)

  273

  255

  從表(3)中我們可以看出,內部調節手段和外部緩和策略在量上並沒有顯著差異。在性別對比上,女性使用緩和策略的比例要比男性高得多。此外,筆者還發現,男性多使用一些加強語氣的策略來強化自己的不一致觀點。筆者還就不同組受試在每一種策略的使用上進行了統計分析,由於篇幅有限,在此不做贅述。

  4. 不贊同言語行爲的結果分析

  以上是筆者對實驗結果進行了的定量分析。以下是筆者結合國外的相關研究結果對主要發現進行定性分析,並在此基礎上就中國二語學習在實施這一言語行爲時的表現做出解釋。

  語言緩和策略的使用可以看出二語學習者充分認識到不贊同言語行爲是一種面子威脅行爲,因而要使用不同的語言策略來緩和語氣,這說明面子理論在這一言語行爲的實施中得到了體現。從微觀上來說,高低兩個語言水平組學生在數量上並沒有顯著差異,但是一些質的差異也值得我們注意。筆者注意到雖然低年級組也頻繁使用緩和策略,但是他們使用的的語言策略卻比較單一。

相對而言,高年級組的使用策略要豐富一些。比如大多數低年級組受試都用 “I think” 來引入他們的不同觀點;而高年級組受試在表達不同意觀點時會使用諸如 “I think”, “I guess”,““ I am afraid”等各種短語來緩和語氣。這說明語言水平較高的學生更注重語言策略的多樣化。在性別對比上,女性比男性使用更多緩和策略。這又與前人性別研究的結果一致,及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禮貌用語(Tannen, 1994)。Beebe & Takahashi (1989)的研究表明,美國人在表達不贊同時,最常用的緩和策略是 “假同意/肯定評價”和“感激話語”,而本次實驗結果卻發現這三種緩和策略的使用還不到25%。這說明受本土文化的影響,中國學習者在使用第二語言時會不自覺地將本族文化植入到目的語中。中國人相對來說比較含蓄,不善於使用感情比較外露的諸如“肯定評價”和“感激話語”等語言策略。

  5.總結

  以上是筆者在漢語文化背景下,從二語習得和語用學這兩個角度對不贊同言語行爲進行了初步的考察。該研究發現對我國的外語教學與學習有一定啓示。比如教學中應重視語言形式的恰當運用和交際策略的培養,而不是語言形式的正確性,注意語境教學等等。然而,由於受作者水平及研究條件的限制,本研究必然存在不足之處。例如,本研究的取樣範圍侷限在大學生中,因而結果不足以反應所有中國二語學習者在實施不贊同這一言語行爲時的語言策略,而且受研究條件的限制,幾項重要的變量如社會地位、社會關係等未能考慮到本研究之中。儘管如此,筆者仍希望拋磚引玉,以使這一課題在未來研究中得以完善。

參考文獻

Beebe, L.M. & Takahashi, olinguistic variation in face-threatening speech acts: Chastisement and disagreement [A]. In M. R. Eisenstein (ed.). The dynamic interlanguage: Empirical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variation[C] (pp. 199-218). NY: Plenum.

Brown, P., & Levinson, P. 1978.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 [A]. In E. N. Goody (ed.).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C] (pp. 56-289).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akava, C. 2002. Opposition in Modern Greek discourse: Cultural and contextual constraints. Journal of Pragmatics 34: 1537-1568.

Liang & Han. 2003. A Contrastive Study on Disagreement Strategies for Politeness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 Mandarin Chinese. Unpublished MA thesi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Muntigl, Peter and Turnbull, William.1998. Conversational structure and facework in arguing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9:225-256.

Rees-Miller, J. 2000. Power, severity, and context in disagreement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32:1087-1111.

Tannen, D. 1994. Talking from 9 to 5: How Women’s and Men’s Conversational Styles Affect Who Gets Heard, Who Gets Credit, and What Gets Done at Work.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Trosborg, Anna. 1993.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Requests, Complaints and Apologies [M]. Berlin;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英語專業研究生論文範文二:二語學習者不贊同言語行爲緩和策略的實證研究

摘要:本研究旨在調查二語學習者在實施不贊同這一言語行爲時使用了哪些語言策略以緩和這一言語行爲所帶來的面子威脅,以及二語水平和性別將如何影響學習者對這些語言策略的選擇,並將結果與Beebe & Takahashi (1989)對美國人實施該言語行爲的表現進行比較。調查結果表明:二語水平及性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二語學習者在實施這一言語行爲時對語言策略的選擇。調查還發現二語學習者使用的緩和策略不如美國人那般多樣化。

論文關鍵詞:中國二語學習者,不贊同言語行爲

  根據Brown & Levinson (1978)的觀點,不贊同是一種威脅面子的行爲,在實施這一類行爲時,要受到社會(包括權勢和社會距離)、情境(嚴肅性和必要性)和心理(態度和麪子)參數的影響,並需要一些相應的禮貌策略來進行保全面子的補救。國外很多學者主要是通過語料分析從會話分析(Kakava, 2002 )和社會語言學( Tanne, 1994,)對這一言語行爲進行研究,也有部分學者是從禮貌理論( Rees-Miller, 2000)、對比語用學(Beebe & Takahashi, 1989; Liang, 2003)及最近新起的社會心理語用學(Muntigl & Turnbill, 1998)這幾個方面來進行研究的。從以上研究我們可以看出,對這一言語行爲的實證研究還比較少(Beebe & Takahashi, 1989; Liang, 2003),而對中國二語學習者實施這一言語行爲的實證研究更是寥寥無幾。因此,筆者認爲很有必要在這一方面做一些嘗試。

  2.研究方法

  本調查旨在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一) 中國二語學習者在實施這一言語行爲時主要採用哪些語言緩和策略?

  (二) 二語語言水平和性別是否影響學習者對語言緩和策略的選擇?

  (三) 與美國人相比,中國二語學習者在實施這一言語行爲時所使用的語言緩和策略是否有顯著差異?如果有,原因何在?

  圍繞這幾個主要的研究問題,作者採用了問卷調查法收集語料。問卷借鑑了Liang (2003)的設計,但筆者根據先導實驗中發現的不足,在先導實驗後補充了一份事後訪談問卷調查。問卷爲DCT(Discourse Completion Task)的形式,問卷要求被試給出最接近實際生活的問答。問卷調查的對象爲某師範學院的學生共60名,其中30名大一學生,30名大四學生,得到有效問卷48份。其中28份爲低年級水平學生的,去除個別無效問答,共得到有效問答541個,25份高年級水平學生的,去掉個別無效問答,共得到個有效問答494個。從性別比例上來看,男生26人,有效問答501個;女生27人,有效問答534個。筆者在前面已經提到,不贊同言語行爲的實施要受到各種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的影響。但由於實驗條件的限制,筆者只是將語言水平和性別這兩個變量考慮了進來,而沒有將其它諸如個人因素,社會情境等變量考慮在內。

  在整理語料的過程中,筆者將問卷中的20個情境從語言水平和性別這二個層次進行了分析。其中語言水平這一層次將反映出不同言語水平將如何影響言語策略的選擇;而另外一層次將反映出性別將如何影響受試者的言語策略的選擇。在統計運算中,筆者運用了X2檢驗和百分比統計相結合的形式。

  3.實驗結果

  3.1 主要內部調節手段和外部緩和策略的使用

  由於篇幅有限,本文未能將所以言語行爲內部調節手段列出,而只是根據本次實驗的數據提取出最常用的幾種內部詞彙調節手段。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主要使用的調節手段有四種。表(2)則列出了經常使用的外部調節手段。下面我們就這幾種策略的使用分別做出分析。

  表1 不贊同言語行爲的主要內部調節手段

  調節手段

  定義

  舉例

  話語標記語

  表達說話人的某種猶豫,或緩和說話語氣

  (1)Well, I still think we should not do so.

  第一人稱泛化

  通過使用第一人稱泛化稱謂以緩和語氣。

  (2)We should study hard in the college.

  模糊語

  不明確性詞語

  (3)Perhaps, but I think that one suits you better.

  主觀性短語

  表達個人觀點的短語

  (4)I think it is very necessary.

  表2 不贊同言語行爲主要外部調節手段

  調節手段

  定義

  舉例

  稱謂語

  包括頭銜、姓名以及親屬稱謂,以表達對對方的尊重。

  Grandpa, I can do it by myself, trust me!

  假同意策略

  通過表面上同意對方觀點來緩和語氣。

  Yeah, but I think another style will suit you better.

  感激語

  感激對方的關心。

  Thanks for your advice, but I think my data is enough.

  抱歉語

  因爲不同意對方觀點而感到抱歉。

  Sorry, I can’t agree with you.

  給建議

  提出另一建議委婉表達不同意對方觀點。

  How about that style? It may suit you better.

  解釋

  進一步解釋說話人的不同觀點。

  I don’t think so, because women are normally physically weaker than men.

  表3 高低年級組及男女受試在緩和策略總數使用上的差異

  分組/內部調節手段

  內部調節手段

  外部緩和策略

  NO.

  NO.

  高年級組(N=25)

  280

  168

  低年級組(N=28)

  200

  187

  男(N=26)

  207

  100

  女(N=27)

  273

  255

  從表(3)中我們可以看出,內部調節手段和外部緩和策略在量上並沒有顯著差異。在性別對比上,女性使用緩和策略的比例要比男性高得多。此外,筆者還發現,男性多使用一些加強語氣的策略來強化自己的不一致觀點。筆者還就不同組受試在每一種策略的使用上進行了統計分析,由於篇幅有限,在此不做贅述。

  4. 不贊同言語行爲的結果分析

  以上是筆者對實驗結果進行了的定量分析。以下是筆者結合國外的相關研究結果對主要發現進行定性分析,並在此基礎上就中國二語學習在實施這一言語行爲時的表現做出解釋。

  語言緩和策略的使用可以看出二語學習者充分認識到不贊同言語行爲是一種面子威脅行爲,因而要使用不同的語言策略來緩和語氣,這說明面子理論在這一言語行爲的實施中得到了體現。從微觀上來說,高低兩個語言水平組學生在數量上並沒有顯著差異,但是一些質的差異也值得我們注意。筆者注意到雖然低年級組也頻繁使用緩和策略,但是他們使用的的語言策略卻比較單一。

相對而言,高年級組的使用策略要豐富一些。比如大多數低年級組受試都用 “I think” 來引入他們的不同觀點;而高年級組受試在表達不同意觀點時會使用諸如 “I think”, “I guess”,““ I am afraid”等各種短語來緩和語氣。這說明語言水平較高的學生更注重語言策略的多樣化。在性別對比上,女性比男性使用更多緩和策略。這又與前人性別研究的結果一致,及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禮貌用語(Tannen, 1994)。Beebe & Takahashi (1989)的研究表明,美國人在表達不贊同時,最常用的緩和策略是 “假同意/肯定評價”和“感激話語”,而本次實驗結果卻發現這三種緩和策略的使用還不到25%。這說明受本土文化的影響,中國學習者在使用第二語言時會不自覺地將本族文化植入到目的語中。中國人相對來說比較含蓄,不善於使用感情比較外露的諸如“肯定評價”和“感激話語”等語言策略。

  5.總結

  以上是筆者在漢語文化背景下,從二語習得和語用學這兩個角度對不贊同言語行爲進行了初步的考察。該研究發現對我國的外語教學與學習有一定啓示。比如教學中應重視語言形式的恰當運用和交際策略的培養,而不是語言形式的正確性,注意語境教學等等。然而,由於受作者水平及研究條件的限制,本研究必然存在不足之處。例如,本研究的取樣範圍侷限在大學生中,因而結果不足以反應所有中國二語學習者在實施不贊同這一言語行爲時的語言策略,而且受研究條件的限制,幾項重要的變量如社會地位、社會關係等未能考慮到本研究之中。儘管如此,筆者仍希望拋磚引玉,以使這一課題在未來研究中得以完善。

參考文獻

Beebe, L.M. & Takahashi, olinguistic variation in face-threatening speech acts: Chastisement and disagreement [A]. In M. R. Eisenstein (ed.). The dynamic interlanguage: Empirical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variation[C] (pp. 199-218). NY: Plenum.

Brown, P., & Levinson, P. 1978.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 [A]. In E. N. Goody (ed.).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C] (pp. 56-289).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akava, C. 2002. Opposition in Modern Greek discourse: Cultural and contextual constraints. Journal of Pragmatics 34: 1537-1568.

Liang & Han. 2003. A Contrastive Study on Disagreement Strategies for Politeness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 Mandarin Chinese. Unpublished MA thesi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Muntigl, Peter and Turnbull, William.1998. Conversational structure and facework in arguing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9:225-256.

Rees-Miller, J. 2000. Power, severity, and context in disagreement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32:1087-1111.

Tannen, D. 1994. Talking from 9 to 5: How Women’s and Men’s Conversational Styles Affect Who Gets Heard, Who Gets Credit, and What Gets Done at Work.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Trosborg, Anna. 1993.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Requests, Complaints and Apologies [M]. Berlin;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