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語文化 > 淺談對《苔絲》兩種譯本的比較研究

淺談對《苔絲》兩種譯本的比較研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2W 次

摘要:文章通過具體實例從翻譯時對原著的理解、措詞及文體風格的把握這三方面對《苔絲》的兩個譯本進行比較分析,探究各自譯本的特點及存在的利弊。
  關鍵字:翻譯;苔絲;譯本;比較
  
  近些年來, 外國文學名著被重新譯成中文版的現象屢見不鮮, 但其中不乏有“濫譯”、“搶譯”的現象,因此有必要對這些譯本進行比較研究,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現僅取兩譯本: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張谷若的譯本《苔絲》(簡稱“張譯”)及南京譯林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孫法理的譯本《苔絲》(簡稱“孫譯”)從三個方面進行比較,包括對原著的理解、翻譯過程中的措詞及翻譯的文體。
  一、對原著的理解
  翻譯的過程主要包括對原著的理解及表達。表達只不過是翻譯的最終結果,而理解卻在翻譯過程中起着決定性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表達的不確切實際上是譯者對原著沒有充分理解所導致的。
  一些人認爲翻譯中最大的問題是在目標語言中找到與原著相對應的詞與結構,恰恰相反,譯者最難的工作是要能充分理解所譯文章內容的指稱意義和聯想意義。除要知道單詞意義及句法關係,還要明晰衆多修辭格的細微差別。正如一位優秀的譯者總結他的問題,道:“如果我真正理解文章的意義,就能很容易地翻譯它。”
  理解源於對詞彙、句法、修辭及文章深層結構的分析與綜合。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更注重語言的聯想意義甚至這部作品的精髓,而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結構。下例兩譯本表現出對《苔絲》不同程度的理解。
  (1) Don’t you really know …that renowned knight who came from Normandy with William the conqueror, as appears by Battle Abbey Roll?
  張譯:你真不知道你就是那有名門將種德伯氏的嫡派子孫嗎?德伯氏的始祖是那位英明蓋世的裴根德伯爵士,據《記功寺譜》上說,他是跟着征服者威廉從諾曼底到英國來的。
  孫譯:你真地不知道……這位騎士大名鼎鼎,是跟隨征服者威廉一起從諾曼底來的。《巴託修道院文卷》上就有記載呢!
  在張譯本中,Battle Abbey Roll被譯爲《記功寺譜》,更顯中國特色,不易理解。雖然此處附加了註解,但是還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戰爭及功名。除此之外,“寺”和“修道院”給人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印象。Battle此處也爲一個地名,與它的另一含義“戰爭”毫無關係。而Battle Abbey是此地的修道院,Roll是藏於其中的文卷,卷宗,因此此句孫譯更爲確切。
  二、翻譯過程中的措詞
  翻譯更確切地說是一個措詞的過程,即選擇符合原著內容的合適詞義。人們常規的語言體系在諸如詞彙結構、習慣表達、修辭手法及文化背景等方面都有着顯著差異,而各種語言的詞彙在特殊的語境下又有着各種不同的意思,再者語言語境加之非語言因素如社會、文化、語域、說話人語氣及原作者意圖等都會影響譯者的措詞甚至將詞義發生較大的轉移。因此,詞義的選擇不應僅限於它的所指詞義,下例恰好展示了兩譯本中措詞的特點。
  (2) Their chatter, their laughter, their good-humored innuendoes, above all, their flashes and flickerings of envy, revived Tess’s spirits also.
  張譯:她們的閒談,她們的笑聲,她們的旁敲側擊的趣話,更加上她們閃閃爍爍的妒意,使苔絲的精神也復活了。
  孫譯:姑娘們的歡聲笑語,善意的影射,特別是她們出於羨慕的七嘴八舌,使苔絲的精神復活了。
  原著中,flashes和flickerings的同時使用構成了英語頭韻修辭手法。句中兩個單詞爲同義詞,譯爲“不穩定地出現”。張譯本使用了漢語中AABB式疊詞,不但沒有失去原著的詞義,還與原著頭韻保持了形式上的統一。孫譯本用了“七嘴八舌”,卻是對詞義的另一種解讀。同時,對於envy的詞義,他們分別選用了“妒意”和“羨慕”兩詞,由於理解的差異,措詞有所不同。
  由此可見,雖然措詞是一個細節問題,但是卻起着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因此,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要逐字逐句地進行推敲揣摩,並譯出最佳譯本。

淺談對《苔絲》兩種譯本的比較研究

三、翻譯的文體
  翻譯中的文體可以說既抽象又具體,抽象是因爲文體風格隱藏在文章的字裏行間之中,而具體卻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其風格的表達主要是對原著的語言風格進行轉譯,包括文本的語音、節奏、詞義和句法等風格的轉譯,這也是翻譯過程中最難把握的一部分。下例充分體現了兩譯者在文體風格上的特點。
  (3)The spectral, half-compounded, aqueous light which pervaded the open mead, impressed them with a feeling of isolation, as if they were Adam and Eve.
  張譯:平曠的草原上面,一片幽渺悽迷,曉光霧氣,氤氳不分,使他們深深地生出一種遺世獨立的感覺,好像他們就是亞當和夏娃。
  孫譯:漫於空曠的草原上的晨光灰白悽清,半明半暗,飽含着霧氣,給了他們一種與世隔絕的印象,彷彿他們便是亞當和夏娃。
  張譯中的“遺世獨立”出自蘇軾的《前赤壁賦》,有飄飄欲仙的感覺,剛好符合原文中苔絲與克萊爾每天最早起來,在空曠的草原上頓生孤獨與隔絕之感的意境。而孫譯保留了原句與世隔絕之義,沒有引用中國文化中的詩詞讓讀者加深對那種意境的體會,這也正是孫譯本的特點。孫譯更多於“異化”翻譯,很多部分保留原著句式與表達習慣,再現了原著的原汁原味,帶有異國風味。而張譯更多於“歸化”,大部分體現漢語的語言特色,兩譯者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體風格。
  四、結語
  通過對兩譯本《苔絲》中具體例子的比較研究,發現兩譯本都能很好地展示出原文的風采,對原著的理解、措詞及文體風格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見解,張谷若譯本更具有中國文學特色,重現了原著的故事情節,孫法理譯本更多的跟隨原文風格,體現原著特色。當然,“既然莎士比亞也會打盹,翻譯中偶爾有疏忽之處也是不足爲怪的。”張谷若對原著不斷的修改,幾近成癖,其中尚有誤差,孫法理也曾說過“瑕疵都源於對全局的若明若暗”。兩版本各有其利弊,因此,後來譯者應充分吸取兩者精華,翻譯出越來越多更高質量的文學作品。
  
  參考文獻
  [1] 谷啓楠. 理解原作是文學翻譯的關鍵. 中國翻譯, 1998 (5).
  [2] 申丹.論文學文體學在翻譯學科建設中的重要性. 中國翻譯, 2002 (1).
  [3] 孫法理. 苔絲. 南京:譯林出版社,1992.
  [4] 托馬斯·哈代. 德伯家的苔絲. 上海: 世界圖書出版社, 2003.
  [5] 張谷若. 德伯家的苔絲.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