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口譯 > 英語翻譯經驗 > 口譯訓練:模式、內容、方法

口譯訓練:模式、內容、方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38K 次
口譯訓練:模式、內容、方法

摘要:本文通過對吉爾口譯訓練模式與廈門大學口譯訓練模式的比較,提出了口譯訓練應以技巧/技能訓練爲核心的論點。介紹了在連續傳譯與同聲傳譯訓練中應主要介紹的技巧。提出了以實踐爲主的口譯訓練方法。對大學口譯課程的設置提出了意見。


關鍵詞:口譯訓練 模式 內容 方法 連續傳譯 同聲傳譯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wo Models for interpreter training: Daniel Gile’s Model and Xiamen University Model.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models,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interpreters should be trained with skills rather than themes. The author then introduces the major consecutive and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skills which should be introduced to the trainees.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interpreting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syllabus designing for interpreter training.
Key Words: interpreting model, methodology,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0.《中國翻譯》於1998年第五期刊載了拙文《口譯教學芻議》,之後收到不少熱愛口譯事業的同行及在校大學生、研究生的來信、來電,諮詢、探討口譯技巧的掌握及口譯的訓練問題。筆者在深受鼓舞的同時,也有了不少的焦慮,這就是近年來寫口譯的文章實在太少,研究口譯的學者實在太少。筆者查過《中國翻譯》近三年的期刊,97年刊載口譯的文章是5篇,98年只有2篇,99年有4篇。對於口譯的研究遠遠滯後於筆譯,也遠遠不能滿足口譯實踐水平提高的需要。從筆者與讀者的交流中發現,對於口譯的基礎研究即口譯的技能習得頗受廣大的一線口譯工作者及初涉口譯領域的大學生、研究生的歡迎。因此,筆者呼籲經驗豐富的口譯工作者,把自己的積累貢獻出來,讓更多的人從中受益,提高我國口譯的總體水平,爲我國的對外交流出一份力。

1. 口譯的兩種模式
1.1 吉爾模式
著名的口譯研究學者,法國巴黎國立東方語言文化語言學院高等翻譯學院教授及吉爾在其著作《口筆譯訓練的基本概念與模式》(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一書中針對口譯的工作方式提出了“同聲傳譯的口譯模式”與“連續傳譯的口譯模式”:(Gile,D 1995: 179)

(1) SI=L + M + P + C
即:同聲傳譯(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聽力與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
+ 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 effort)
+ 言語傳達(Speech Production)

(2) Phase I: CI = L + N + M + C
Phase II: CI = Rem + Read + P
即:連續傳譯(第一階段)=
聽力與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
+ 筆記 (Note-taking)
+ 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
+ 協調(Coordination)
連續傳譯(第二階段)=
記憶(Rembering)
+ 讀筆記 (Note-reading)
+ 傳達 (Production)
在上述模式中,吉爾闡述的實際上是同聲傳譯與連續傳譯的口譯過程。吉爾強調在口譯過程中理解的重要性,並專門提出了口譯的理解模式: (Gile,D 1995:80)


C=KL + ELK + A
即:理解(Comprehension)=
語言知識(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
+ 言外知識 (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 分析(Analysis)

1.2 廈門大學模式
廈門大學模式是廈門大學林鬱如教授及英國西敏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的Jack Lonergan教授帶領的“中英英語項目合作小組”根據吉爾的模式進一步提出的適合口譯訓練的模式:(林鬱如 1999:xxiv)

A(D+CC)
C(SL+K)
R(TL+K)
S+P
I

口譯訓練:模式、內容、方法









廈門大學口譯訓練模式
上述模式中,I=Interpreting (口譯結果)。A(D+CC) 即:對語篇(discourse) 與跨文化交際成分(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分析;C(SL+K)(Comprehension in source language + knowledge)即:對原語及原語言外知識的理解;S + P(Skills+Professional Standard)是口譯過程中,口譯人員遵守的職業準則與應用的口譯技巧;R(TL + K)(Reconstruction in target language + knowledge)是口譯者在對原語的語言與知識進行理解、對跨文化交際的問題做了分析之後,應用口譯技巧對原語的信息在目的語中進行重組,進而完成整項口譯工作。

1.3 兩種模式之比較

對比吉爾模式與廈門大學模式,我們可以發現,兩者有許多共同之處,這就是兩者都強調語言知識與言外知識及其對兩者的分析是口譯理解的重要內容;兩個模式都強調理解是口譯的第一步。吉爾的模式來自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模式涉及到的問題比較具體、直觀,對於從事口譯實踐的人有較強的指導作用。對口譯過程闡述的比較清晰、明瞭,對口譯技巧提的較爲具體(如:口譯筆記、短期記憶等)。而廈門大學模式則較爲宏觀,廈門大學模式以技巧與職業準則爲訓練核心,強調口譯過程中對語言及言外知識的理解、語篇與跨文化交際因素的分析及語言信息及知識的重組。強調技巧的重要性,給口譯培訓者提出了重要的啓示,即口譯訓練應以技巧(技能)訓練爲主。上述兩種模式對口譯工作人員及口譯訓練者都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對口譯訓練的內容、方法及口譯課的課程設置都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2. 口譯的訓練內容
根據上述兩種模式,口譯訓練應以口譯技能(技巧)訓練爲主。國內目前的口譯訓練方式大多以題材訓練爲主,即在一學年(或一學期)的教學中,介紹專題口譯爲主,突出專題術語的翻譯。口譯練習也是從單句,到段落再到篇章的翻譯。也有少數學校是以口譯技能的訓練爲主的(如廣外、廈門大學等),即在訓練中不強調翻譯內容的題材,循序漸進介紹口譯活動中可以切實應用的技能(技巧)。筆者認爲口譯的訓練還是應以技能訓練爲主。“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在實際的口譯工作中可以遇到的題材千千萬萬,但是應用於各種題材的翻譯技巧確是有限的。因此,我們應該合理、有效地應用課堂上的時間,更多地介紹可以應用於各種場合與題材的口譯的技巧與技能。根據口譯實踐的需求,要循序漸進介紹給學生的口譯技能應包括:
(1)連續傳譯技能(Consecutive Intertpreting Skills)

技能名稱
訓練目的 訓練方法
口譯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 主要訓練譯員的短期記憶能力,準確理解發言者的講話內容。 1. 單語複述練習
2. 單語延遲複述練習
3. 譯入語複述練習

口譯筆記(Note-taking) 口譯筆記有別於會議記錄,也不是速記。口譯筆記是輔助記憶的手段,是在聽講過程中用簡單文字或符號記下講話內容中能刺激記憶的關鍵詞。 本技能的訓練應貫穿口譯訓練的前期過程。幫助譯員:(1)建立一套可行的筆記符號;(2)常用詞的口譯筆記速寫
口譯筆記閱讀(note-reading) 根據筆記的內容組織語言、歸納主題 可設計給出幾個核心詞,要求學員根據核心詞綜述出一段內容
連續傳譯理解原則(principles of CI understanding) 訓練學員對原語的理解。翻譯過程中注意力的分配(聽、記、想) 跟讀練習
提取意思練習等
-言語類型分析(analysis of speech-type) 熟悉六種主要言語類型的特點 可適當配置書面語篇分析練習
-主題思想識別(identification of main ideas) 訓練學員如何在理解過程中抓主題,進而在譯入語中根據給主題重新組織語言內容
目的語信息重組(Reconstruction) 強調信息的理解與重組,暫不強調語言形式的完美 可從單語複述漸漸過渡到譯入語的複述、到信息重組
數字傳譯技巧(interpreting figures) 訓練學員對數字的理解與準確翻譯 該練習應貫穿在口譯訓練的整個過程
口譯應對策略 (coping tactics) 介紹在口譯困境時可以採取的應對策略如:跳譯、略譯、鸚鵡學舌等 安排在連續傳譯訓練的後期
譯前準備技巧 (preparation) 譯前準備工作的兩部分:1.長期譯前準備;2.臨時譯前準備. 結合實際的口譯活動
演說技巧(public speaking skills) 介紹公衆演說技巧,提高學員語言表達能力
跨文化交際技巧(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提高學員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口譯職業準則(professional standards) 介紹作爲職業口譯員所應遵循的職業準則


(2)同聲傳譯技能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Skills)

技能名稱
訓練目的 訓練方法
分散使用注意力技能(cultivating split attention) 這是同聲傳譯的基本技能,要求學員能聽、思、記、譯同時進行 第一階段只進行單語複述練習、單語干擾複述練習等
-影子練習( Shadowing exercises)
訓練注意力的分配 錄製原速度的各種新聞、演講等
筆記的使用(Note-taking)
區別同聲傳譯中筆記與連續傳譯中筆記功能的異同。
理解技能(listening comprehension)
訓練學員如何在聽的過程中理解並同時用譯入語譯出理解的內容 原語複述、概述練習
目的語複述練習
重述技能(Reformulation)
訓練學員根據給定的語言材料進行重述 提供散亂的語言材料,要求學員據此重新組織出邏輯分明的語言內容
-簡單化(simplification)
同聲傳譯應對策略 設計該技能專項練習
-概括化 (generalization)
同聲傳譯應對策略 設計該技能專項練習
-略譯 (omission)
同聲傳譯應對策略 設計該技能專項練習
-綜述(summarizing)
同聲傳譯應對策略 設計該技能專項練習
-解釋 (explanation)
同聲傳譯應對策略 設計該技能專項練習
預測技能(anticipation)
同聲傳譯應對策略 設計該技能專項練習
譯前準備技巧 (preparation)
訓練學員臨時性同聲傳譯前的準備工作技能:(1)專業的準備;(2)術語的準備;(3)精神準備 結合實際口譯工作介紹
視譯技巧 (on-sight interpreting)
介紹視譯技巧:(1)有原文與譯文;(2)有原文無譯文 使用同聲設備進行練習,使學員逐漸熟悉同聲傳譯的工作原理
譯誤處理對策 (mistakes)
介紹在出現錯譯情況下,如何利用後面的翻譯進行補救的技巧
語音、語調、重音及節奏 (intonation, pronunciation, stress and pauses)
如何把握節奏,緊跟原語發言者
數字翻譯技能 (figures/numbers)
介紹數字翻譯的技巧,同連續傳譯
接力口譯技巧(relay)
介紹在同聲傳譯工作中如何與其他語種的同事進行合作
團隊合作(team work skills)
團隊內部的合作技巧
同聲傳譯設備使用
介紹各種同聲傳譯設備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可安排在第一階段介紹。


以上所列並非口譯(連續傳譯/同聲傳譯)所應掌握的全部技巧/技能,但筆者認爲是開設口譯訓練課的單位在訓練中應包括的主要訓練內容。以技巧爲主線設計教學內容並非忽略口譯題材的重要性。題材的訓練可以作爲輔助。如在訓練不同的技巧時,刻意選擇某一專題的內容進行訓練,使學員掌握本題材的術語、專業知識等。

3. 口譯訓練的方法

口譯課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訓練方法應以實踐爲主。最爲忌諱的是把口譯課上成精讀課或筆譯講解課。口譯課堂應氣氛緊張,有實際口譯現場的壓力感。因此,教師應多動腦筋,把口譯課堂設計得象口譯現場。如在做連續傳譯訓練時,可以設計“三角對話翻譯”(three-cornered dialogue interpreting)、模擬領導人會見口譯、模擬商務會談等;在同聲傳譯的訓練中,可以在訓練的後期選擇幾個主要的題目由學生進行“模擬國際會議”,設計的題目如:“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中國與WTO”、“教育與經濟建設”等。在同聲傳譯的訓練中,如有可能可以把真正的會議內容錄音(錄象),原封不動地搬回課堂讓學生來做。如有可能,應給學生實習的機會,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學生每年就安排兩次機會在廣州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擔任現場口譯工作,既加強了口譯技能的訓練,又增張了見識。

4. 口譯課課程設置
口譯已經成爲一門越來越受學生及社會受歡迎的課程。因此,有條件的學校應加大口譯課的教學時數,最好從三年級上學期開始,每週4課時。廣外翻譯系的口譯課程設置爲:
三年級上、下學期:
1.連續傳譯技巧 (2課時/周)
2.連續傳譯(以題材爲主) (2課時/周)
四年級上學期:
1.政治外交口譯 (2課時/周)
2.同聲傳譯 (2課時/周)
爲使學生掌握必要的百科知識,每週安排兩個課時的“翻譯工作坊”(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Workshop),邀請經濟、金融、法律、環保、外事、新聞、稅務、醫院、藝術等領域的專家爲學生開設專題講座,要求學生對該領域做譯前詞彙準備,並在每個講座中安排部分同學做現場口譯。既加強了口譯技能的掌握,又讓學生了解了百科知識。
另外還要考慮基礎階段的課程設置。所有課程都要有關聯,能爲高年級的技能課打好基礎。如廣外的“交際英語課”中的聽力訓練、筆記練習等都讓學生獲得了不少譯員應掌握的技能。
當然,由於各校條件不同,學生水平的參差,有的學校可能較難開設同聲傳譯課程。因此,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連續傳譯的教學組織與改革上。社會對技能型外語人才的需求要求學了四年外語專業的學生在畢業時掌握一門技能,我們認爲口譯正是其中之一。

5. 結語
口譯的訓練應該以技能訓練爲核心,以語言訓練、知識習得、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等爲輔助。口譯的課程設置應以滿足社會的需求爲原則。口譯是一門方興未艾的藝術。她需要更多的人來呵護。口譯研究及口譯教學的研究在我國還相當滯後,譯界同仁應加強合作,攜手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