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語文化 > 試論文化導入機制的建立對語言學習的作用探析

試論文化導入機制的建立對語言學習的作用探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6W 次
試論文化導入機制的建立對語言學習的作用探析
論文關鍵詞:文化 教學策略 文化導入機制
  論文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本文將通過對文化定義的解釋,探究教學過程中文化導入機制建立的原則及必要性,分析在導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指出解決方法,使學習者逐步提高學習語言的能力及運用的能力。
  
  近幾年來,隨着語言學習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文化因素對教學效果的影響也逐漸成爲人們研究的重點。“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語言學習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習者語言交際能力的過程,這不僅包括語言能力,更包括語言的運用能力。學習的目的不完全是語法知識的簡單習得,更是在語言學習的同時加深對文化的認識。這一觀點得到越來越多教師的認同,如何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習者學習到符合社會習慣的語言,採取何種方法植入文化因素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將通過對文化定義的解釋,探究教學過程中文化導入機制建立的原則及必要性,分析在導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指出解決方法,使學習者逐步提高學習語言運用的能力。
  一、文化的內涵
  文化的定義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作用於自然界和社會的成果的總和,包括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狹義的文化是指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在此基礎上,從梯度的角度上把文化大致可分爲三個層次——信息文化、行爲文化、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的本族語者所掌握的關於社會、地理、歷史等知識;行爲文化主要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實際行爲、態度、價值等,它是成功交際最重要的因素;而成就文化是指藝術成就和文學成就,它是傳統的文化概念。三個層次上的文化對語言學習者的影響是梯進式的,信息文化是語言形成的基礎,行爲文化是語言運用的準繩,而成就文化是語言學習的昇華階段,各層次的文化內涵對不同階段的語言學習者的影響各不盡相同。總體而言,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文化中的地位極爲特別,與文化中的其他方面是對應的,所以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學習相應的文化知識是十分必要的。人類正是因爲創造了語言,才促進了文化的發展,而文化的發展反過來促進人類有着更大的進步。
  二、語言教學的現狀
  近幾年,雖然越來越多的人逐步地將視線轉移到語言學習過程中的文化因素的分析上來,並有不少分析成果問世。現在的外語教材的編寫也開始插入文化的講解,但是由於我國外語學習的功利性較強,外語的學習者大多數都有考研、考級的要求,使得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語法和詞彙部分的學習成爲許多學習者的全部。應試性的教育仍是當今社會的主流,分數便是學生的命根子,併成爲衡量語言能力的唯一標準。這極大地限制了以提高素質爲目標的外語教學活動,以致許多學生認爲外語就是講語言本身結構的,而文化內容是文化課程的任務,殊不知語言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對文化缺乏基本的認識,所學習的語言在使用上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說語言的錯誤僅僅是表層性的錯誤,而文化錯誤則直接造成在語言交流上的障礙。

  三、文化導入應遵循的三大原則
  1. 切合性
  文化導入的內容必須與學習者所學習的內容相關,與日常生活中的禮儀相關,並針對學習者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選擇,切不可向學習者輸入那些抽象的、空洞的內容。只有與教學的內容緊密結合,纔可能雙向促進學習者學習語言和文化的興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 梯度循環性
  文化導入的內容應堅持梯度逐步進行的原則,根據不同學習者的學習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由淺及深逐步進行,不能夠過早地進入深度化教育,使學生產生文化教育是高深空洞的認識,應由表層文化向深層文化逐步推進,慢慢培養學習者語言的興趣,加深對語言所處的文化的敏銳度的感知。
  3. 重點突出性
  文化不會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隨着歷史的演變,人們的思想觀點、交往方式也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文化導入的同時,還應注意重點突出性原則。信息的挑選是每個教育者都將直接面對的問題,講述主流的、前沿性的、有發展的觀點,這樣纔有利於學生了解某些文化習俗和傳統的本質內涵。
  四、教學方法及策略
  外語學習不是母語的學習,國與國之間必然存在着相當大的差異性,這一點是無法改變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來增進相互之間的認識。這必然要求教學者採取多樣靈活的方法來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度,培養對所學語言有着更爲深層次的認識,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建立文化導入機制:
  1. 教材改革
  在所用教材中適度加入文化背景的分析,並且可以在教材中對委婉語、禁忌語和文體中應注意的某些細節進行講解。讓學生說地道的語言是每一位教學者應注意的,如何學習到接人待物的禮儀和學習語言具有同樣的重要地位。在必要的情況之下,在教材中加入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在互相交往中出現的失誤與衝突的小故事,這樣既能增加教材的可讀性、趣味性、對學生學習語言也有着極大地幫助。
  2. 課堂改革
  (1)揭示詞彙所具有的文化內涵。語言中的每個詞彙都擁有其蘊涵的深層文化背景,從詞彙的來源講述其使用的方法,這對學習者而言,掌握詞彙以及詞彙的使用方法都會變得容易,也可避免學習者機械對詞彙進行死記硬背。
  (2)加入語言所處的文化語境分析。在語言的使用過程中,學習者最容易犯得毛病就是語用錯誤,這其中涉及到語言使用的規範性以及語言所在國的風俗習慣以及禮儀。語言的使用受到時間、地點、雙方的感情及其所處的相應的文化背景影響,所以在我們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加入大量的對話訓練,但這些對話訓練不是簡單的說話,而應鼓勵學習者加入相應的文化場景,加入相應的禮儀,進入角色表演之中,從而加深語言的感知。
  (3)深入挖掘文章背後的文化信息。現在語言學習所採用的教材選材都極爲廣泛,許多內容都涉及到該國的文化風俗,歷史等各方面的知識。特別是一些文學性較強的作品中所蘊涵的文化信息時是值得我們去挖掘的,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擴寬文化的視野。
  (4)深入語法現象的本質。所謂語法是表達形式的總結,它揭示了一門語言如何從單詞形成句子,又如何構成文章的整體過程。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語言表達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如中國人注重語法的邏輯性,語言的表現形式較爲固定,而日本人的語法結構相對鬆散,前後句的順序不如中文要求的那麼固定化,只有讓學習者瞭解其中的差異性,防止文化定型,對於語法的學習才能更好地深入,減少中國式錯誤發生的頻率。
  (5)教師角色的轉換。在外語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實踐文化導入,進行文化教育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需要教師素質的提高。教學不僅是聽者的問題,更是教育者的問題。而當今外語教學的新背景下,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改變傳統上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育模式。將課堂變爲討論的場所,爲學生收集更多的與課堂相關的文化資料,引導學生對語言表達方式、表現形式關注,主動自覺地深入語言背後,瞭解語言深層次的思想,老師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由一個“講授者”逐漸向“嚮導者”轉變。建立一個“自由”“合作”“探求”的學習的平臺。
  3. 課外活動改革
  語言的學習不僅僅侷限在課堂之上,因爲課堂上的時間必然有限,這就要求教育者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對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教育,給學生創造瞭解外國文化、禮儀的機會。如舉辦演講比賽、辯論賽等大型活動,針對外國流行的某一時尚或某一事件對其進行討論,也可舉行戲劇活動,鼓勵學生舉行各種有趣的社團性活動,並且可以鼓勵學生多與外籍教師交流,切身體會外國各方面的情況,從而能更好地去感受外國文化。
  總之,在語言教學的過程中建立相應的文化導入機制,有利於學生開拓視野、拓展思路,提高學習者對語言的綜合認識,使其不但學習到語言本身,更是受到中外文化的洗禮,瞭解不同的思維模式。對語言不再是機械化的簡單化的記憶,而是通過強調學習者的能動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減少學生語言使用上的錯誤,讓學生學習到真正的外語,這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的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
  [1]畢繼萬.“貌合神離”的詞語文化涵義的對比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09).
   [2]鄧炎昌.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3]範佳程.英語詞彙習得中的文化盲點問題[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2003(03).
   [4]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