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語文化 > 試論簡•奧斯汀對英國小說的過渡作用

試論簡•奧斯汀對英國小說的過渡作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9W 次
試論簡•奧斯汀對英國小說的過渡作用
論文關鍵詞:奧斯汀 感傷主義 哥特小說 浪漫主義 現實主義
  論文摘要: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庸俗無聊的“感傷小說”和“哥特小說”充斥英國文壇。奧斯汀的小說出現在19世紀初葉,破舊立新,一掃風行一時的假浪漫主義潮流,繼承和發展了英國18世紀優秀的現實主義傳統,爲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的高潮做了準備,對改變當時小說創作中的庸俗風氣起了重要作用,在英國小說的發展史上有承上啓下的意義。
  
  一、簡•奧斯汀的作品
  根據《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的說法,簡•奧斯汀是“第一個現實地描繪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說家。她的作品反映了當時英國中產階級生活的喜劇,顯示了家庭文學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從戀愛到結婚中自我發現的過程。這種注重分析人物性格及女主角和社會之間緊張關係的做法,使她的小說擺脫18世紀的傳統而接近於現代的生活。正是這種現代性,加上她的機智和風趣,她的現實主義和同情心,她的優雅的文筆和巧妙的故事結構,使她的小說能長期吸引讀者。當時(19世紀初)流行誇張戲劇性的浪漫小說,已使人們所厭倦,奧斯汀的樸素的現實主義啓清新之風,受到讀者歡迎。其作品記錄了舊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現代評論家也讚佩奧斯汀小說的高超的組織結構,以及她能於平凡而狹窄有限的情節中揭示生活的悲喜劇的精湛技巧。”
  二、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英國文壇
  1.感傷主義文學
  感傷主義文學是18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末發生在英國的一股文學潮流。產業革命以後,現實矛盾加劇,人們開始對理性社會產生懷疑,寄希望於藝術和情感來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和逃避。感傷主義是因英國作家斯特恩的小說《在法國和意大利的感傷旅行》而得名。代表人物有法國的盧梭、伏爾泰,英國的斯特恩、哥爾斯密斯、葛雷,俄國的卡拉姆津,德國的裏希特、海涅等。由於英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社會矛盾日益加劇,中下層資產階級文人深感社會貧富不均,自身的社會地位和物質生活得不到保障,感傷情緒日漸濃厚。感傷主義正是這種情緒在文學上的表現。它注意內心的情感,誇大感情的作用,特別強調對個性和個人的精神生活的刻畫。認爲文學的主要任務就是細緻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和不幸的生活遭遇,以喚起讀者的同情和共鳴。它表現了對矛盾重重的社會現實的不滿,也體現了對貴族階級崇尚的理性主義和古典主義的反抗。有的感傷主義作家脫離現實,沉迷於多愁善感之中,甚至讚美過去,歌頌黑暗、死亡,帶有濃厚的悲觀絕望情緒。
  2.哥特式小說
  18世紀哥特復興的倡導者所接受,這些人就是浪漫主義流派的先驅。與新哥特主義反對新古典主義類似,哥特小說通過讚美人類從極端情感中得到的樂趣及至高哲學來對抗理性及既定的邏輯方式。哥特式建築的廢墟通過暗示人類之所創造會不可避免地衰頹崩潰孕育了這些情感,這些情感也被與由改革派創造的反天主教主義聯繫在一起。好的新教徒想象着天主教堂用嚴酷的法律,折磨與迷信儀式來壓迫百姓,他們通常會將中世紀的建築與一個黑暗恐怖的時代相聯繫。
  “哥特”被用於文學流派主要因爲這種流派的主題探討這種極端感情及一些黑色話題,並且哥特小說的背景通常是哥特式的:廢棄的搖搖欲墜的城堡,修道院。他們關注哥特式的相關建築,藝術,詩歌(見墓園詩人)甚至園藝。在英國,哥特小說到1840年已衰敗。但哥特小說對於維多利亞時代文學樣式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奧斯汀的代表作及其時代影響
  奧斯汀創作的小說,幾乎都經過長時間的反覆修訂改寫。她出版的第一部小說是《理智與情感》(1811)。《傲慢與偏見》(1813)是她的第二部作品。這兩部作品,加上她去世後出版的《諾桑覺寺》(1818),都寫於18世紀的90年代,通常算是她的早期作品。而《曼斯菲爾德莊園》(1814)、《愛瑪》(1816)與《勸導》(1818)則寫於19世紀,算是後期作品。以前期作品《傲慢與偏見》和後期作品《愛瑪》爲例,管窺作家的藝術風格。
  1.《傲慢與偏見》是以日常生活爲素材,表現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在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班納特5個女兒對待婚姻不同的處理方法,表現出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以此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她既反對爲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性,並把男女雙方感情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簡•奧斯汀對婚姻關係、乃至人的一切關係的物質原因可謂揭露得,傷感的,兇狠的,道德義憤的,而是嘲諷的。
  2.《愛瑪》中的兩個重要男女主人公是愛瑪和奈特利先生。他們兩人在許多場合都以自己的方式幫助別人。愛瑪爲女子做媒的方式十分可笑,甚至還有些荒誕,它竭盡全力地爲地位低下的女子尋找社會地位比較高的配偶,結果與她的願望恰恰相反,鬧出許多笑話。或許我們可以認爲,作者這樣寫,正是希望引導讀者嘲笑當時英國社會上那種普遍的惡習。作者始終將奈特利先生這一角色放在讓讀者比較崇拜的位置,也正是希望通過這一人物體現自己一定的社會理想。
  四、承上啓下的時代意義
  由於居住在鄉村小鎮,奧斯汀接觸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師等人物以及他們恬靜、舒適的生活環境。因此,她的作品裏沒有重大的社會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力,真實地描繪了她周圍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紳士淑女間的愛情婚姻風波。她的作品格調輕鬆詼諧,富有喜劇性衝突,深受讀者喜愛和歡迎。她的作品往往通過喜劇性的場面嘲諷人們的自私、勢利、愚蠢和盲目自信等弱點。她小說出現在19世紀初葉,一掃風行一時的假浪漫主義潮流,繼承和發展了英國18世紀優秀的現實主義傳統,爲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的高潮做了準備。雖然其作品反映的廣度和深度是有限的,但其作品如“兩寸牙雕”,從一個小窗口中窺視到整個社會形態和人情世故,對改變當時小說創作中的庸俗風氣有良好的作用,在英國小說的發展史上有承上啓下的意義,被譽爲地位“可與莎士比亞平起平坐”的作家。
  五、結語
  奧斯汀的小說均爲愛情故事,但她本人卻終身未婚。她於1817年辭世,時年不足42歲。奧斯汀作品中所寫的均爲自己所熟知的生活,大部分都是蘇格蘭鄉村和鄰近地區中產階級的生活。雖然她描寫的生活圈子很小,但她的觀察細緻入微,構思睿智合理,人物刻畫栩栩如。她的寫作風格樸素無華;情節巧妙跌宕,耐人尋味。一百多年來,各國讀者對她的作品愛不釋手,其本人也成爲英國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傳奇女性。
  參考文獻:
  [1]Austen,e and York:Bantam Books,1981.
  [2]奧斯汀著.王科一譯.傲慢與偏見.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
  [3]奧斯汀著.孫致禮譯.愛瑪.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
  [4]宋寅展.外國文學自學閱讀書目(歐美文學部分)[J].語文教學與研究,1982,(Z1).
  [5]鬆延.英國文學選讀(一、二冊)[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3,(02).
  [6]楊柳.從《傲慢與偏見》和《勸導》看奧斯汀女性主義之古樸表現與發展[D].西北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