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學習 > 英語學習方法 > 兒童英語的學習攻略

兒童英語的學習攻略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9W 次

兒童這個時期的孩子都處於不定型時期,所以家長不應該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學習,而是應該尊重孩子自身的選擇,發現孩子自身的興趣和特長,並加以誘導和支持。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兒童英語的學習攻略,供大家參閱!

兒童英語的學習攻略

  兒童英語的學習攻略:淺談兒童如何正確學習英語

隨着英語學習的繼續升溫,在英語學習者的大軍中,兒童成爲又一主力軍,兒童由於其生理和心理的特點,決定其學習方法有其特殊性。隨着兒童英語教學研究的深入,巨人學校兒童英語的教學理念及研究的兒童學習方法也更加成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以課堂教學爲主,家庭學習爲輔;

心理學家經過大量的研究指出,0-12歲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黃金期,要把握住兒童語言發展這一關鍵階段,在此時培養兒童語言能力可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由於在家庭中自己創設英語語言環境有一定的難度,加之父母有能力輔導孩子進行英語學習的極爲有限,英語學習是語言的學習,人和人之間的交際,及溝通是其主要形式,所以語言學習又要以8-20人之間的小羣體爲主要形式。所以兒童的英語學習主要以課堂教學爲主。

除了在課堂上,孩子跟老師學習的具體詞彙,句型內容外,在家庭中,父母一定要爲孩子創設一定的聽力環境,每天至少在家庭中要有一個小時的英語聽力時間,這能極大的補充課堂時間的有限聽力,促進兒童形成地道的語感及發音。跟據艾賓浩斯遺忘規律,學習後的前三天是學習者的遺忘的關鍵時刻,爲了能及時鞏固課堂的學習效

果,家長在家裏要在學習後的前三天及時幫助孩子複習,可以幫組孩子訂立學習時間表,每天讀10分鐘,兩天進行一次聽寫等方式。

二、以興趣爲引導,追求最大學習效果;

由於兒童天性好動,注意力難持久,遊戲是孩子的天性,爲了保持兒童長久的英語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上老師要有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活動進行教學,準備小獎品鼓勵孩子。在家庭中也提倡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有鼓勵,可以體現爲語言鼓勵,物資鼓勵。另外,在家庭中也可以準備經典的視聽材料,如英文的經典童話,卡通劇等。

三、聽說領先,讀寫跟進;

兒童爲英語的初學者,一定要以聽力爲主導,“打通孩子的耳朵”在我們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這一點尤爲重要,能堅持每天聽英語至少一小時的兒童在後來的學習中,體現爲語音語調準確地道,學習能力強,識記快速,自信等特點。爲以後的學習奠定了極好的基礎。當學習從基礎進入提高階段時,再加以大量的詞彙,語法,及閱讀量,加強讀寫能力的提高。

四、掌握方法,循序漸進;

由於沒有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在英語學習中大量的兒童識記單詞困難,喪失了英語的學習興趣。而巨人學校獨特的《自然拼音快樂記單詞》課程就爲這樣的兒童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由於英語單詞是拼音文字,記單詞的本質就如同中國人記漢語拼音一樣簡單。只要記住字母,及組合的發音,75%以上的單詞都可以輕鬆記憶。但掌握這一原理後,還要持之以恆堅持把拼讀記憶落實到詞彙中去,那樣才能形成快速記單詞的能力。

兒童時期爲語言學習的黃金期,在這一關鍵時段家長如能把握機會加強兒童的英語學習,幫助孩子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並能在以後持之以恆,不斷鼓勵,激勵孩子的求知慾,這樣在學校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幫助孩子打造很好的語言能力。增加孩子未來的競爭能力。

  兒童英語的學習攻略:如何教孩子學好英語

許多小學將要開設英語課。家長們關心的是:怎樣才能使孩子學好英語?教師們關注的是:應該如何教學生學習英語?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要了解語言習得的基本理論,並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多年來,外語教學研究人員一直都在不斷探索這樣一個問題:人們是如何掌握語言的?語言習得的研究發現,人們掌握語言的過程,總是能理解的比能表達的要多。換句話說,人們所能聽懂的,永遠比能說的要多;而所能讀懂的,又比所能寫的多。我們能欣賞小說和散文,但我們自己並不一定能寫的出來。另一方面我們讀的東西越多,我們的表達能力也會越強。正如唐代詩人杜甫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爲什麼我們每個人都會講母語?爲什麼一箇中國的小孩子到了說英語的國家很快就學會了英語?其實無非是他們有大量接觸語言的機會。所以我們說,學習語言,接觸語言的頻度比長度更重要。想一想我們自己的孩子在學習母語的時候,不到一歲就已經能聽懂許多話了,到一歲多時,能逐漸斷斷續續地說出一點話,其原因就是,孩子有機會頻繁地接觸母語。所以,教學習兒童學習英語的時候,應儘可能地讓他們多接觸英語,而不必一開始就要求他們表達,或者非常正確的表達。這裏說的“儘可能多的接觸”,包括聽、說、讀、寫等各方面。要想讓兒童儘快地學會英語,就要儘可能多地讓他們接觸英語。無論是小學三年級開始也好,還是更早或更晚一些,關鍵是接觸語言的頻度。但是學習外語和學習母語畢竟不同。在學習外語的時候,不一定非先在口頭上說的很流利,才能接觸文字。語言習得的研究證明,學習第二語言的兒童在能說的很好之前,就可以讀得懂書面的語言。但是有一個前提,就是他們讀的東西一定要與他們的生活經驗有關,而且越是與他們的生活經驗接近,就越容易懂。所以讓學生儘可能多的接觸語言時不應該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語言的難易程度。心理語言學家提出一個說法是“可理解的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也就是說,只要學生能瞭解的,就可以讓他們聽,讓他們讀。而且,還可以只要求學生理解,而不必立刻要求他們用說和寫的方式來表達。因爲人們發現,只要學生理解了聽到和讀到的東西,即使暫時不說不寫,也是掌握語言的過程。國際上有一種比較流行的教學方法,叫“全部動作反映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就是讓學生邊聽邊做各種動作。只要學生理解教師的指令,並做出相應的反應,比如教師說摸鼻子,學生可以照教師的指令做,實際上也是在掌握語言。這種方法對兒童和初學者非常有效。

有些人認爲學習外語要越少越好,要“少而精”,而且凡是書上有的就都要詳細的講,一定要學生全部掌握。其實外語學習完全可以“泛而雜”。如果人們能夠了解到在掌握語言的過程中總是理解的高於表達的,而且理解也是在掌握語言,這樣就會放心地讓孩子多見一些語言材料,無論是聽的還是讀的,而不必急於要求表達。在生活當中,尤其是大中城市中,每天都會接觸到許多英語,比如。文具、衣服、道路標誌、電器等上面,就有許多英語。如果我們能利用這些,學生們就可能輕輕鬆鬆地學到許多英語。

不過,完全依靠“可理解的輸入”還是不夠的,還需要模仿還需要有表達的練習,五、六十年代,對外語教學影響最大的是行爲主義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爲人們掌握語言主要靠模仿。許多人相信,語言的掌握就是一個習慣形成的過程,這種觀點一直到現在都影響着外語教學的方法。比如有些教師在課堂上只組織學生進行大量的機械性語言練習,或者只是要求學生反覆背誦句型結構。學習語言的確需要模仿。關鍵的問題是如何模仿和模仿什麼。語言習得的研究證明,如果只是機械地模仿,只注意語言的形式,並不能保證學習者能在生活中真正的使用語言。比如只是要求學生注意語音、語調的準確,只要求死亡硬背句型結構,而沒有使學生真正瞭解這些句型結構所表達的含義,學生並不能在課外使用。模仿最好是模擬生活中的真實情景,注意語言結構所表達的內容,這種模仿纔是有效的。換句話說,語言的活動最好和做某些事情聯繫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去使用所要模仿的語言。尤其是在結對練習、小組練習的時候,讓他們根據實際的情況使用所學習的語言,學生才能把聲音和語言的意義結合起來。比如在學習顏色的時候,如果讓孩子們一邊聽顏色的詞,一邊讓他們把書上的一幅圖畫按老師說的顏色畫出來,他們對於顏色的記憶就比單純口頭說要好。另外,如果我們在學習食品時,讓孩子在小組中說出他們喜歡吃的食物,並且讓其他同學把大家說的記錄下來,他們就會注意其他同學所表達的內容,這時他們記憶的最好。所以外語教學的研究人員還提出,不僅要有“可理解的輸入”,還要有“可理解的輸出(Comprehensible output)”。

有些教師在組織小組練習或結對練習時,總是擔心學生會表達錯誤,擔心學生的語言錯誤如果沒有及時糾正,可能會影響學生掌握英語,今後會不斷地犯相同的錯誤。實際上,學生並不是僅僅能模仿所接觸到的語言。語言習得的研究證明,人們在掌握語言的過程中,並非像鸚鵡學舌那樣。只能機械的模仿重複所接觸到的語言,人們有創造語言的能力。在學習語言的時候,無論是母語還是外語,人們都會說出他們以前沒有聽到或讀到過的句子。換句話說,人都有創造,發揮的能力。按照心理語言學家的研究,人們在學習母語和外語的時候,都會說出一些不正確的句子。比如學生在學習了He is a student.之後又學習實義動詞的

時候,可能會說出:He is goes to school everyday.這樣的句子。但這是人們學習語言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階段。經過一定的錯誤時期,這些語言的錯誤就可能被改正了。如果我們能理解人們在學習語言的時候,必然要經歷這樣一個不斷犯錯誤的過程,我們對於學生的語言錯誤,就可能採取比較寬容的態度。不一定有錯必糾,而應該採取鼓勵的辦法,讓他們儘可能多的實踐。你犯的錯誤越多,你將來就越是好學生。在這裏特別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因爲糾正語言的錯誤而挫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否則教師就真正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對勇於實踐的任何嘗試,教師都應該採取鼓勵的態度。也要明確的告訴學生,錯誤是不可避免的。要在課堂上創造一種輕鬆、幽默、寬容的氣氛,讓學生們對任何人犯的語言錯誤都一笑了之。心理語言學家認爲,當人們的心理壓力小的時候,他們學習語言就非常好。如果人們的心理壓力很大,甚至緊張、焦慮的時候,即使他們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在做練習,但是所學的語言卻不會進入頭腦中,而是被“過濾”掉。

另外,許多教師認爲學生之所以犯語言錯誤,主要是由於不明白語法的規則。所以他們在教學時,往往傾向於詳細的講解語法規則。他們認爲,只要學生明白了語法的規則,就可以講的正確、寫的正確。實際上,語言習得的研究證明,明白語法規則和能說出、寫出正確的語言是兩回事。換句話說,即使一個人非常瞭解語法規則,也不能保證不犯語法錯誤;甚至可能會把某項語法規則講的頭頭是道,而在實際使用時仍然講或寫不正確。許多教師都會有這樣的經驗,比如,我們都知道she與he區別,但是在使用時仍然免不了會說錯。歸根到底,還是要有足夠的實踐機會。從某種程度上講,學習語言就像學開車和游泳一樣,主要靠練習,而不是靠記憶規則。另外,孩子在學習母語時,並不是先明白了語法規則,才能說出正確的語言。比如在讓小孩子做一件事情時,不可能先和他們講語法,再讓他們去做這件事。當然,學習外語,不學習語法顯然也是不行的。我們並不是反對學習語法,而是提倡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體會語法的用法,去歸納語法的規律。同時應該明白,兒童畢竟和成年人不同,他們理解抽象語法的能力遠遠不及成人,而且他們對於語法的關注點與成年人也是不同的。當然教兒童瞭解一些簡單的語法也是必要的。特別是當他們意識到一些語法的區別時,比如爲什麼複數時,有些詞要加-s或-es。可以讓他們自己歸納一下所見過的語法現象,但是不宜講的太複雜,否則反而使他們更糊塗。

另外,兒童學習外語的內容與成年人應該是不同的。他們喜歡玩,喜歡唱歌、畫畫,喜歡錶演和遊戲;他們喜歡動手操作,喜歡探究和想象,所以爲兒童編寫的教材應該充分考慮到兒童的這些特點,否則他們學習起來就會感到枯燥無味,反而會降低他們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