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語文化 > 關於影響英漢稱呼語系統差異的因素探析

關於影響英漢稱呼語系統差異的因素探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W 次
關於影響英漢稱呼語系統差異的因素探析
論文摘要:英漢稱呼語系統差異巨大。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漢語的稱呼語系統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稱呼語系統之一,而英語的稱呼語系統卻相對簡單。導致稱呼語系統差異的原因有很多也很複雜,經濟原因,政治原因,歷史原因等等不一而足。
  論文關鍵詞:英漢稱呼語;文化背景;主體意識形態;家庭結構
    
  本文主要從三方面解釋:文化背景、主體意識形態和家庭結構等。
  從文化背景來看,中國封建社會有嚴格的宗法觀念制度。在家族內部和整個社會中存在着嚴格的等級制度,“男女有別,長幼有序,君臣有綱”。家庭內親屬稱謂輩分排行清晰,嚴格區分血親與姻親、宗族與外宗族,明確了個人的名分地位、權利義務和行爲規範。漢語中廣泛使用的擬親屬稱謂語負載了親屬稱謂的文化內涵,反映出中國人在交際活動中想利用親屬稱謂拉近距離、融洽關係的社會心理。稱呼語不僅反映人際關係也反映社會關係。儒家思想對中國社會有着深遠的影響,同時,受社會體系和封建道德的限制,稱呼語也反映了中國人民對人際關係的態度,尤其是對親屬的態度。漢語的稱呼語是用來保持不同輩分和不同階層的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的,而英語稱呼語反映了商品經濟社會以及與之相對應的自由、民主和平等思想。前者作爲農業經濟模式和等級觀念的產物,其中的親屬稱謂更重視血緣關係,帶有相當的封建等級成分也反映了儒家思想的魅力和特點。而後者帶有人文特點,精華在於個體自由和對自由的尊重,因爲西方社會在封建社會之後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一直追求 “自由、平等和獨立” 。
  從主體意識形態來看,中國社會是個傳統的父系社會。在整個封建社會中, 男性享有較高地位,不管是在家庭裏還是社會上,男性和女性的地位相差懸殊。在舊中國,女性必須遵守“三從四德”。“三從四德”是爲適應父權制家庭穩定、維護父權-夫權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的一生在道德、行爲、修養進行的規範要求。“三從”是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三從”表明了男性的地位有多高;“四德”則反映了女性的地位有多低。
  從家庭結構來看,古代中國以“大家庭”居多,幾代人住在一起,三世同堂、四世同堂都不稀奇,其中的各種親屬關係、主僕關係清晰明瞭。而相比之下,西方以“核心家庭”爲主,往往是父母和孩子兩代人住在一起,只有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特別清晰,而別的親屬關係相對模糊,簡單的例子就是cousin和uncle的用法。部分由於家庭結構相對簡單,以至親屬稱謂相對泛化。在西方,繼承權是雙向的,也就是父系和母系的親屬都有繼承權,而在中國的封建社會,女性成員是沒有資格沿襲孃家的地位和財產的,因爲女性是要嫁給外姓人進而變成一個外人的。古語“女子無才便是德”,是對男女地位的一個極大的諷刺。《紅樓夢》裏黛玉機智回答老祖宗關於讀什麼書的回答可以做佐證。聰敏的她發現老祖宗並不真在意她讀什麼書,而且對女孩讀書並不持有肯定態度。過去鮮有女性受教育,不是因爲她們不願意而是很多女性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尤其在貧困家庭裏,在不能保障兒女都受教育的情況下,通常是讓女孩做出犧牲。另外,父系家族裏的親戚比母親家族的要更親一些,比如某人同姨、舅的距離比同叔、伯的距離要遠,儘管從血緣關係來看二者是一樣的。一個有力的例子如下:對父系親屬的稱呼包括祖父、祖母、孫子、孫女、侄子、侄女、堂兄弟姐妹等;與之相對應的母系親屬稱謂則包括外祖父、外祖母、外孫、外孫女、外甥、外甥、表兄弟姐妹 (“表” 指外面或者表面,與“裏”相對)等。有的以 “外”開頭, 本身就表示了“遠”。然而在英語裏面就缺少如此明確的區分。例如,grandfather、grandmother、grandson、granddaughter、nephew、niece 和cousin 既可以指父系家族的親屬也可以指母系家族的,沒有明確的區分。
  從另一個角度看,親戚有兩個來源,一個來自血緣關係,另一個來自婚姻關係。前者稱爲血親,例如爸爸、媽媽、(外)祖父、(外)祖母、姑、姨、 舅、叔等;後者稱爲姻親, 例如姨父、姑父、舅母、嬸母和伯母等。血親比姻親要親。漢語裏面對每個人都有具體的稱呼語但英語裏面就不能全給他們找到完全對應的稱呼語。
  中國人多少年來已經習慣於不平等型稱呼,顯示權力型的垂直社會關係。在社會關係裏,人們可以對同齡的同事、朋友、同學等直呼其名,除非是對方比自己地位高。地位高權力大的人可以直接稱呼別人名字,比如領導對下屬、老師對學生、父母對孩子等。另外,中國人經常用“老+姓”來稱呼同齡人以表親近和隨意,而“姓+老”則是用來稱呼知識淵博或是德高望重人士的敬稱。英語稱呼文化則呈現出不同的面貌。西方社會更習慣於平等型稱呼,也是平等關係的一個象徵。在英語國家裏,以名字稱呼對方很常見且也並不表明不尊重。對於孩子來說以名字稱呼父母甚至是祖父母也不算無禮,這在中國是絕對不可想象的不可接受的大逆不道的行爲。英語裏面也不用“老+姓”因爲在西方文化裏,“老”象徵弱、無用、保守、缺乏創造性和活力等。
  漢語裏面很多職業名或頭銜都可以用作呼語,例如醫生、老師、會計、木匠、工程師、護士、教授等,而英語不一樣,除了極少數職業的名字可以被用作呼語例如醫生、護士、服務員、行李員等,一般用作職業的名不能用作呼語。他們更傾向於用“Mr./Miss/Ms. +姓氏” 。在英語裏面,不能稱呼某個教師爲“Teacher Li” 或者某個工程師爲“Engineer Wang”是常識。這種情況下,中國人就可以說“李老師”,“王工”,而英語國家的人就會說 “Mr. Li”、 “Mr. Wang” 、或者直接說 “Sir”。許多學生會直接稱呼老師的名字,老師也不會覺得反感或者被冒犯。在中國這種做法就是不可思議的。中國所謂的“尊師重教”傳統由來已久,理論上學生對老師是要十分尊重的,不可以名相稱的。
  談到對陌生人的稱呼,除了擬親屬稱謂外,漢語裏還有“先生”、“小姐”、 “太太”、“女士”、“師傅”、“同志”、“朋友”、“美女”等被廣泛運用。 “先生”是經常在正式場合裏被用於稱呼“白領”——腦力勞動者,而“師傅” 更經常用於稱呼“藍領”——體力勞動者,這個稱呼最初是用來稱呼技術熟練的工人、司機、廚師等,但現在已經被泛化,使用範圍更加廣泛,且不分性別和職業。而英語裏面,“Sir / Madame”最經常被用於稱呼陌生人,表達尊重的同時也傳達了一種距離感。熟人之間經常直接稱呼名字,不過爲了表示禮貌也會在姓氏前面加上 “Mr. / Mrs. / Miss”做稱呼,這一點倒是和漢語用法不衝突,中國人也會稱呼“王女士”,“趙先生”,“孫小姐”等等。
  不同國家的文化各有千秋,千差萬別,稱呼語僅是其中一隅。瞭解稱呼語方面的差異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