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語文化 > 大學英美文學專業畢業論文

大學英美文學專業畢業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3W 次

英美文學涉獵內容較爲廣泛,包括哲學、心理學等學科知識,提高英美文學教學水平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語言綜合素質。下文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大學英美文學專業畢業論文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大學英美文學專業畢業論文
  大學英美文學專業畢業論文篇1

淺析英美文學的精神價值和現實意義

東西方文化存有差異,而一個社會羣體的價值觀與它的文化特徵是息息相關的,文學能借助於語言去反映其所承載的文化特徵。因此,我們可以透過研究英美文學,去發掘西方世界的精神價值,使得我們擁有不一樣的文化體驗,更好地促進東西方交流。

一、英美文學中人文主義的價值

研究英美文學,我們不難發現英美文學中所呈現的人文精神是指人類對自己本身價值的追求,它強調科學和人文精神的相容性,人類價值與精神的沉澱正是人文精神演變而來的。

(一)英國文學中的人文主義

英國文學的發展有着上千年的歷史,期間出現了成百上千的優秀文學家,他們的作品對世界英語文學有着重要的推動作用。其中莎士比亞可謂是世界級的文學作家,他的作品無疑是英國文學的典範,對世界英語文學的發展影響最爲深遠。研究他的文學作品,我們不難發現他是一個人文主義作家,他很多作品都體現了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本質是解放“人”,即人應該有獨立意識和主觀意識。薄伽丘等人強調的人文精神只是身體的解放,層次較低,而莎士比亞則認爲人是“萬物的凌長,宇宙的精華”,擁有複雜情感,應該擺脫宗教神學的枷鎖,追求心靈的解放,重視今生而非來世。以《哈姆雷特》爲例,在莎士比亞筆下,哈姆雷特是一個有着愛恨情仇的新興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爲了心靈的自由,他敢於與國王克勞狄斯長期鬥爭,與之前的文學家所塑造的形象相比,哈姆雷特這個形象顯得更爲豐富和真實。在哈姆雷特這個角色身上,我們能清楚看到當時英國社會普遍存在的個人與社會的衝突、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但正如莎士比亞所揭示的那樣,哈姆雷特的思索多於行動,剖析偏於哲理。導致他最後成了一個悲劇人物。因此,莎士比亞覺得人要通過實際的奮鬥舉措,才能實現理想的思想。哈姆萊特的反抗和國王克勞狄斯的殘暴凸顯出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他批判封建貴族以犧牲人民而爭權奪利,並認爲只要改善人的道德就能產生明君,構建理想的社會。另外,莎士比亞還極力頌揚人世間的真摯感情,提倡純潔的愛情。

以《羅密歐與朱麗葉》爲例,《羅密歐與朱麗葉》是一部文藝復興晚期富有朝氣的“樂觀主義的悲劇”。它詮釋了人性中最真最純的情與愛。在封建思想盛行的中世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觀念深入人心。君王們善用後代來“保存”自己,而不願爲後代放棄自己。因此,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自然而然地成了時代的犧牲品。有着人文思想的莎士比亞對此持強烈批判態度,正如他自己所說:“放棄你自己吧,唯此才能保存你自己。”他認爲後代纔是人們永生的希望[1]。而愛情作爲人類與生俱來的迫切需要,是黑暗勢力無法抹殺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死雖是舊時代的悲劇,卻爲一個全新的時代拉開了帷幕,人們的自我意識自此覺醒,後繼的青年人不會再重蹈他們的覆轍。

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雖然有階級的侷限性,不能站在階級鬥爭的高度去認識社會現象,但在扼殺人性的封建社會,莎士比亞能發現美好的人性,倡導人文精神,也不失爲一種思想的進步。

對於人文主義,不少莎士比亞之後的文學家也作了深入研究。約翰·彌爾頓就是其中之一,他不僅敢於擺脫世俗的束縛,還倡導使用多種方式去認知事物。以《失樂園》爲例,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敢於挑戰上帝的魔鬼形象:“他握有雷霆,確實強大,誰知道這兇惡的武器竟威力無比呢?可是,那強有力的威力,那勝利者的狂暴,都不能叫我沮喪,雖然外表的光環消失了,但不移的信念和岸然的驕矜決不轉變”。此番言論出自魔鬼之口,表面上看好像是作者在褻瀆上帝。而從全文來看,作者是很尊重上帝的,作者並沒有反抗上帝的意思,作者只是借魔鬼之口來表達自己對國王復辟的憤怒和內心的苦悶。

(二)美國文學中的人文主義

相比英國文學,美國文學的發展幾乎沒有受到封建貴權的束縛,美國文學作品中所呈現出的人文精神的特點是追求個性和精神的解放[2]。如美國民族詩人華爾特·惠特曼將自己的詩歌結集取名爲《草名集》,其中“草”代表着一切平凡的人事,也代表惠特曼自己對民主和自由的期許。惠特曼的詩歌中有着“自我”的色彩,不過,詩中的“自我”並非詩人自己,而是美利堅人民。正如他在《我自己的歌》中寫道:“我讚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我承擔的你也將承擔,因爲屬於我的每一個原子也同樣屬於你。”

詩人通過“自我”來讚揚衆多建設美洲大陸的勞動人民,抒發出一種大“我”的胸懷和氣魄。他的作品始終圍繞民主精神,頌揚民主主義先進思想,讚美自然人的價值觀和人間真摯的情感。而有着“美國莎士比亞”之稱的小說家赫爾曼·梅爾維爾,畢生致力於撰寫冒險小說。他認同邪惡的普遍性,對社會的進步持悲觀態度,作品中常常帶有悲劇的色彩。如他通過在《巴特爾比:一名抄寫員》一文中描寫巴特爾比的無聲抗爭,對超驗主義的樂觀主義理論提出了質疑,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任何事物的性質都不是絕對的。愛默生所信奉的超驗主義樂觀精神對龐大社會中的個人的發展並沒有實質的作用,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根本無法與社會抗衡[3]。

二、英美文學中理性主義的價值

著名小說家索爾·貝婁有着敏銳的洞察力,是英美文學理性主義的傑出代表,他在作品中深入分析了當時人們對物質的追求與精神需求之間的矛盾,以及因此產生的精神隱患[4]。

以作品《更多的人死於心碎》爲例,“心碎”一詞正是很多現代人心靈的真實寫照。對於處於崩潰邊緣的現代人來說,內心所受到的折磨比肉體上的痛苦危害更大。作者通過描寫美國工業後期社會的消費情況,極力地抨擊了“把消費作爲重心”的消費主義。再如作品《赫索格》,它向人們揭示了工業社會後期扭曲的物質化,人們爲追求功名利祿,而造成人與人關係的異化。

親情、愛情不再是人與人關係的主軸,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完全變成了一種消費關係。索爾·貝婁作品中人價值觀的物質化是社會的悲劇。一方面,索爾·貝婁認爲科技的發展不一定能爲人們帶來心靈上的快樂和幸福,另一方面,他也在反思工業進步和價值觀弱化的潛在聯繫。這兩部作品是索爾·貝婁對人類社會發展、道德與價值觀、個人與自然等重要問題的深刻反思。但是,從他在作品中提出拯救計劃,我們不難看出作者仍然對工業社會後期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正是基於這種情感寄託,他的整個作品都具有一種烏托邦式情感。

三、英美 文學中黑色幽默的價值

黑色幽默是以大笑來代替悲苦感情,並以荒誕的方式來宣泄悲苦感情的新型文學 藝術。小說家通過描寫人物周圍世界的荒謬和 社會對個人的壓迫,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嘲諷態度表現 環境和個人(即“自我”)之間的互不協調,並把這種互不協調的現象加以放大,扭曲,直至畸形,使它們顯得更加荒誕不經,滑稽可笑,同時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悶。以作品《第22條軍規》爲例,故事以黑色幽默貫穿始末,期間穿插了人們對於“第22條軍規”的各種無奈。

黑色幽默讓整個作品顯得荒誕有趣,但也讓作品中的主人翁變得絕望。作品對約塞連的描寫有很多,包括行爲、思想等。從無知到絕望的一系列描寫讓我們對“第22條軍規”有了新的認識。故事中“第22條軍規”讓主人公不斷充滿希望,又不斷失望,,,,周而往復,最後,主人公徹底絕望,而這正是作者想表達的地方。《第22條軍規》中很少有對情感進行具體描寫,但這些情感卻無形地隱藏於那些荒.唐可笑的情節中,這些情感之美既不在於熱烈澎湃,也不在於纖細柔和,而在於它的“絕望”。這種情感的“絕望”之美對人心靈的衝擊力顯得更加沉重和深遠。

四、英美文學的現實意義

學生在學習英美文學時,除了感受西方 文化的獨特魅力,得到愉悅的閱讀體驗,還有重要的現實意義[5]。具體表現爲幾個方面:

①文學源於生活,更高於生活,是英美作家對其人生經歷、社會現象的提煉和 總結,英美文學既可以看做是一種特有的留言方式,又可以看做是對某些社會現實、情感經歷的記錄方式。其筆下描述的西方社會能讓學生獲得一種有別於其它藝術形式的體驗。

②英美文學能夠讓學生對 英語產生更爲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學生在閱讀各種單詞組合的同時,能得到有別於中國傳統文學的情感體驗,體味西方社會的酸甜苦辣。

③英美文學能幫助學生完善自我。在英美文學作品中,作家爲了呈現某一社會現象,將塑造性格色彩鮮明的人物。英美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會對學生產生強大的號召力,給學生帶來正面的激勵作用,對學生審美情趣、價值觀、人生觀等的形成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學生會進入作品中的角色,受到人物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效仿作品中的人物,以完善自身的性格特點。不僅如此,英美文學還能促使學生探索和追求帶有英語文化特徵的事物,獲取美的感受。

④英美文學家作爲 語言大師,能夠爲學生帶來急需的語言文化,他們善於運用生動形象,精煉的語言去闡述自己的思想,學生能夠在閱讀中體味英語的內涵,進而提高自己對英語的運用能力。

⑤英美文學有助於學生建立西方思維模式和理性觀念。多媒體技術的迅猛 發展,使得學生過多地將視線放在具有美感的畫面上,而忽略了對語言文學的學習。英美文學作爲一種傳統的紙質媒體,能很好地填補這個空擋,能在一定的範圍內,培養學生的理性思考習慣和能力。

五、結語

在物質文明急速豐盈、精神文明急需提高、文學影響力逐漸弱化的今天,學生的精神世界急需多元化、高深的文學藝術來灌溉。而英美文學作爲多元化文化、包容性極強的文學藝術,其文學價值不可小覷。高校有必要進一步開發英美文學的文學價值,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促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大學英美文學專業畢業論文篇2

淺探英美文學選讀課教學法

摘 要:文學是人生體驗的文化表徵。英美文學是英語語言藝術與西方人文精神的整合體。信息化時代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爲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及英美文學的教學改革指明瞭方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以文學賞析爲中心,聯結學生語言能力的訓練與人文精神的培養,形成語言――文學――文化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將提高語言應用能力與培養其創新能力相結合。

關鍵詞:語言 文學 文化

針對大學英語改革及英語自主式教學模式的教研探討,文學選讀課旨在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轉變學習觀念,由階段學習轉向長效學習,提高語言應用能力並培養人文素養,幫助學生樹立在全球化語境下互動交流的多元文化意識。講授內容分幾個部分:西方文化源流,英詩欣賞,英國小說。學生普遍增強了西方文化及英國文學發展簡史的知識,並對文學原著的閱讀掌握了一定的賞析方法,達到了提高語言能力與加強人文素養的教學目的。

一、文學教學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

顯而易見,無論語言教學還是文學教學,在大學的英語教學中,我們都應該抱有提高學生的語言建構意識這一共同目的。語言知識有兩個層面:“運用(USE)”和“用法(USAGE)”。“用法(USAGE)”涉及的是語法規則的知識,而“運用(USE)”指的是如何把這些規則運用於有效的交際。文學文本能否有助於其中之一呢?大多數文學性文本可以爲拓展語言用法(USAGE)提供基礎。更進一步,詞彙的擴展也可以通過文學性文本來實現,現代英語中的許多詞彙、用法等來源於文學作品就是一個例證。Povey在總結ESL課堂中利用作品的目的時指出“文學會增進所有語言技能,因爲文學可以通過提供廣泛細微的詞彙用法實例、複雜精確的句法從而擴展語言知識”①。

文學被用於開發語言的運用的好處在於文學在背景參數和角色關係的言語(DISCOURSE)中來展現語言。表現某一特殊標記或方言的語言包含在某種社會環境中,這樣,就爲判斷某一特殊語言形式提供了基礎。因此,文學是培養語言運用意識的理想工具。其次,文學學習要求學生去閱讀文本,大量地閱讀文學文本能夠很好地幫助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這就能夠達到提高成績和就業的目的。閱讀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一直就被高度關注,“閱讀也不僅僅是對文本簡單的反應,而是作者與讀者之間通過文本進行的互動的過程。

這種互動的過程發生在兩個層面上:語言的;觀念的①。通過解讀文本,學生能夠在語言環境裏去適應複雜的句法結構,從而形成英語的思維觀念。而將閱讀視爲互動的前提是學生願意對文本做出反應。正是在這裏,閱讀過程中的動機因素變得至關重要。最後,有些批評家認爲文學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特殊文化視角,這對ESL學生來說是困難的。

但是文學文本里的特殊文化視角是否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好處呢?盛寧曾說,一種文學‘典律’(canon)實際上是一個民族文化傳統的集中體現,是這個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知識精英對世界、對自己的認識和把握的集中體現”文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世界,分析世界,增強學生對事物的判斷能力,辨析能力,以及想象創造能力。

二、語言教學中進行文學教學的教法

由於首次針對非英語專業學生開設文學閱讀課,在積極聽取師生的建議和意見基礎上,在語言教學中進行文學教學的試行方法如下:

1. 教學目標:

我們可以借鑑英語專業教學大綱。大綱規定:“文學課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瞭解。”在大學英語中其教學目標也應基本如此,但更傾向於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通過英美文學課程應達到的首要目標是擴大英語詞彙量;提高閱讀能力;培養英語思維方式及瞭解西方文化。

其次,掌握英文寫作技巧;掌握文學評論的基本知識和方法;瞭解英美文學發展史。再次,培養文學鑑賞能力,陶冶個人情操。

2. 教材選編:

大學英語英美文學教材應有別於英語專業教材,因爲我們應該承認專業英語學習者和非專業英語學習者之間英語水平的差距。認爲大學英語教材的選編應遵循以下幾個要求:

其一:可讀性強。以近現代作品爲佳,語言規範,可模仿性強。難度適中,避免晦澀難懂的作品以免學生望而生畏。

其二:代表性強。應儘量選取代表各個時期各個流派的名家名篇。通過有限作品的閱讀儘可能讓學生了解不同風格和不同歷史文化背景的文學作品。其三:趣味性強。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趣味性強的作品學生自然喜歡,從而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3. 講授及學習方式:

學生爲主教師爲輔。應延伸課堂教學,要求學生在課外完成原著閱讀及總結歸納等任務。泛讀爲主精讀爲輔。文學作品大多冗長複雜,不宜當精讀看待,瞭解大意欣賞作品爲要。所以應以泛讀爲主。但一些要求學生能準確理解而又超出學生理解範圍的關鍵所在,自然應如精讀視之。

針對大學英語課時少的情況目前比較現實可行的辦法一是採用專題講座的形式挑選一些中國學生耳熟能詳的英美作家如莎士比亞、雪萊、狄更斯、海明威等人的作品進行分析、講解、討論如開設《西方名著賞析》;也可專講某一文學專題如《浪漫主義文學》、《聖經文學》、《希臘神話》等;二是把英美文學教學融入西方文化的教學中如開設《英美文化》等;三是採用課外作業的形式,增加學生英美文學的閱讀量。在此學期教學過程中,採用多媒體教學輔助課文閱讀,提高了學生的興趣。

文學教學不是適用於所有的文本的,比如說詩歌、散文、實用性文章等就很少在語言教學中使用。但情節性(plot)很強的敘事文學文本大都可以運用。

從而,教師應該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地選擇適當的文本對學生進行文學教學。那麼,採用何種方法才能使學生在語言學習的同時又能結合文學的學習呢?下面舉出幾種常用的有助於理解或欣賞文學文本的教學策略。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可利用這些方法逐漸提高閱讀文學作品的技能,最終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

(1)預測故事(prediction of stories)

大多數敘事文本按照情節的發展都會出現很多的懸念――接下去將會發生什麼呢?對文本地預測可以激發學生對文本的極大的興趣。教師在講課時,在關鍵的地方暫停,引導學生預測故事將如何發展,可以讓學生提高他們的想象能力和培養英語的思維習慣。

(2)詞彙和意羣的完形(cloze of words and meanings)

正如許多教師所瞭解的,這也是一種預測,重點放在個別詞彙或詞序而不是文本的延伸。其實,在一些故事敘事中對細節的關注也會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加強文學學習,提高閱讀水平和能力。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rhood,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that he is considered as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

這段文本本身就包含了許多個語言學習者要學習的語言點,學習者可以獲得諸如強調句型和acknowledge,in want of等語言知識點。但是如果能夠把文本延伸開來,回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期,我們可以認識到作者Jane Austen對那個時代金錢社會的鄙視和對美好愛情的嚮往,鍼砭了社會,弘揚了真愛。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能夠在語言的教學過程中,同時分析語言的意境、作品的主題、風格、背景、甚至音律等,然後讓學生在體會這種內在的審美情趣的同時去模仿運用這種語言用法,我們的教學效果會更好的。

(3)概括總結:文章的大意(summarize)

另一個使學生關注故事發展的方法是對文章進行概括總結。總結時要避免落入釋義(paraphrase)的俗套。要注意這種概括大意不同於釋義而僅僅是對文本所述事情的描述。在這項活動中,教師爲學生規定出字數是十分必要的。理由有兩點:第一,對字數限制使這種練習成爲語言性的練習,因爲學生要面臨許多句法重建、省略、詞彙再造等,教師以此可培養學生的語言及文學概括能力。第二,對字數的限制就要求學生認真考慮文本內容,全面、正確、精練地表達出故事內容。學生因此瞭解到概要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一個解讀原文並對它進行再創造的行爲。

總結

在大學英語中加強文學閱讀,使學生能夠了解故事情節的在敘事作品中的作用,也更好地幫助瞭解英語國家作者的思維過程,這樣也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及寫作水平。當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更有效的方法有待於發現和研究。比如有些教師專門爲英語非專業學生開設英語文學欣賞課,或選用一些與所學教材相關的文學作品進行專門閱讀欣賞。這些方法都對大學英語教學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Brumfit,C.J. Reading Skills and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in a Foreign Language[A].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Mckay,Sandra. Literature in the School Foreign Language Course[A].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Yan,Jinlan. Culture:What to teach and How to Teach It in an EFL Class[J]. 中國外語教學,2001,(12).

[4]顧嘉祖.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何雲波,彭亞靜.中西文化導論[M].中國鐵道出版社,2000.

[6]王鬆年.英國文學作品選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

[7]王爽,李敏銳.論文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