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語文化 > “選舉”與“選拔”的區別

“選舉”與“選拔”的區別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6W 次

中國的文字挺有意思:選拔和選舉一字之差:舉是從下往上推,拔是從上邊硬拉。在上面拔,一個人就夠;在下面舉,則要衆星捧月。所以我們叫選拔幹部,誰拔你就要拍誰!人家叫選舉,誰舉你就要哈着誰。
    從語言學角度分析,“舉”與“拔”都是動詞,詞義相近。“拔”是一個形聲字,從手,犮( bó)聲,“手”與“犮”聯合起來表示“用手往上拖拉”。 既然“拔“是表明人在上面用力,把物體往上拖拉出來,那就難免有強行用力的時候,也難免有憑個人的意志個人喜好去“拔”的時候,因爲在上面“拔”,不需要很多人,憑一人之力就夠了。官場上那些可以操作幹部任免的的官員,特喜歡使用“提拔”一詞,因爲,只要他們認爲誰人不錯、只要他們對誰人感興趣,就可以將那個人“提拔”到上一級的官位上,自己就成了那個可以揪住人家頭髮提拔的上帝!“舉”本義是雙手託物,“是向上擡、向上託”的意思,意味着下面有很多雙手在使力,形成衆星捧月的局面。中國的官員不太喜歡使用“選舉”,真正實行民主選舉,官員就使不上勁了,公民之“舉”替代了官員之“拔”,起主導作用者也就由官員個人變成了數量衆多的公民。

“選舉”與“選拔”的區別

    由此便決定了“選舉”與“提拔”的諸多區別:選舉的主角是民衆,提拔的主角是領導;選舉是多數人從多數人中選人,提拔是少數人從少數人中選人;選舉是公開競爭,提拔難免暗箱操作;選舉是“賽場賽馬”, 提拔是“伯樂相馬”;選舉是“開門”,選拔是“關門”;選舉是民主推薦,選拔是個人或少數人意願;選舉不到最後一刻不知誰當領導,選拔在沒開選之前就知道誰要升了;選舉出來的人對選民負責,提拔出來的人對選拔人負責;由領導提拔官員,被提拔的官員勢必要拍領導的馬屁、唯領導的馬首是瞻、挖空心思討領導的歡心、誠惶誠恐地感恩於領導;由公民投票選舉官員,被選舉出來的官員勢必打心眼裏感恩於選民,對選民充滿敬畏感,須得時時處處討選民的歡心,千方百計地爲選民服好務。選舉出來的官員大都能幹滿一個任期,提拔出來的官員往往一二年甚至幾個月就離開崗位,要麼提升,要麼“雙規”!

    從世界範圍看,發達國家和地區,大都實行選舉制;選舉制全體公民每人一票,得票多者即當選;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屬此類。這些國家沒有什麼“主義”的作“指導”,也沒有那麼些動聽的口號與豪言壯語,但官員們只能依法依規辦事,盡心盡力服務。美國的透明政治和無孔不入的監督觸角,讓官員們難以玩小動作,想貪不易貪、想腐腐不了,誰膽敢以權謀私中飽私囊,媒體會鋪天蓋地予以公開揭露。有劣跡並受到媒體抨擊的官員,其官運很快就會被終結,前美國總統克林頓找個實習生做情人的“豔聞”被媒體披露後,獨立檢察官斯塔爾竟然對克林頓窮追不捨,克林頓的總統寶座差點不保,最後連美國的公衆都看不慣了,通過多種方式爲克林頓鳴不平。

    少數國家目前採用的是選拔制,雖然這些國家憲法裏也有選舉的字眼,但具體操作方式仍屬選拔制範疇,古巴、朝鮮、越南等基本屬於這類國家。這些國家官員決定着老百姓的命運,儘管口頭上會將“爲人民服務”、“三個代表”和“以人爲本,執政爲民”的漂亮口號喊得震天響,但往往說的比唱的好聽,其行爲卻是另一番景象:爲了積累自身的政績和獲得領導的賞識,往往只對領導負責,不對百姓負責,甚至隨意剝奪老百姓的權益,傷害老百姓的利益,卻不用擔心來自老百姓的批評監督,更不用擔心會被老百姓“告”下臺,難怪有的官員竟然會責問記者:你是在爲政府說話,還是在爲老百姓說話?這種官員憑藉其後臺硬、與上級領導的關係好,根本就沒將老百姓的權益和利益放在眼裏,更不怕被老百姓投訴舉報。媒體對官員的負面報道被嚴格控制,到了一定級別的官員,他在8小時以外的所作所爲,平民百姓毫不知情。

    我國漢代實行“察舉制”,魏晉實行“九品中正制”,唐到清實行“科舉制”。限於歷史條件的侷限,這些制度多以選拔爲主,但其中也有“舉”的內容,比如“察舉”“科舉”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民的民主意識不斷增強,“選舉”呼聲越來越高,在民衆意願和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下,許多地方也嘗試着進行選舉了,可多限於選村主任和鄉鎮長。還有的把選舉與選拔結合起來,看着像選舉,其實還是選拔。

某縣組織部選建設局局長,60多人蔘加選拔考試,筆試結果,有三個被選拔對象並列第一。組織部田部長思考了一晚上,第二天向縣委書記建議,再考一下三人的廚藝。結果廚藝最好的陳鎮長當選,另兩個落選。其中一名落選者不服,到組織部申訴:一個全身心爲鄉鎮經濟發展的人,怎麼可能廚藝好?田部長回答:“愛廚藝的人就愛家,在外面吃大餐,未必如家裏自己做的炸醬麪好吃;愛廚藝的人清廉,會廚藝者沒公宴就自己回家煮着吃。可不會的呢?想的就是找飯吃,找這個老闆那個老闆請他,一吃就容易出問題。”竊以爲,田部長組織的選拔還是比較先進的選拔,有考試、有競爭,比神神祕祕、“像做賊一樣”的選拔已大大進步了。但它的考試內容、辦法都是“上面”定的,誰第一也是“上面”定的,羣衆沒有任何發言權。“上面”怎麼說怎麼是,廚藝好也成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此選拔,用表面平等掩蓋實質的不平等,用公開考試掩蓋暗箱操作,用領導意圖強姦羣衆意願,是選拔在新形勢下的新發展。

人才乃立國之本。一個國家,最大的浪費是人才浪費,最大的腐敗是用人腐敗。真正的人才是“舉”出來的,不是“拔”出來的。儘管“舉”也不是十全十美,但從總體上看,比“拔”要好得多,既能舉出人才,又能減少腐敗。如果“選舉”與“選拔”競爭,我要投“選舉”一票。逐漸擯棄“提拔”的方式,用選票推動中國社會的民主政治,是廣大人民羣衆的呼喚,也是中國融入世界主流文明和主流價值觀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