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語文化 > 英美文學的論文5000字

英美文學的論文50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8W 次

作爲在世界上佔據着相當重要地位的藝術瑰寶,英美文學不僅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個個豐富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而且還滲透入了諸多的思想情感。下文是本站小編爲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英美文學的論文5000字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英美文學的論文5000字
  英美文學的論文5000字篇1

論英美文學中的現代人文主義觀

摘要:本文試就如何在英美文學課教學中,通過對中西文學差異的對比,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學中所表現的生死觀、愛情觀以及自然觀中所體現的現代人本主義、人文主義精神,從而豐富和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

關鍵字:中西文學;對比法;人文精神

教育是人的教育。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的重要本質特徵就是它的人文性。而英美文學課的設立無疑會強化這種注重人的靈魂和人性的人文性教育。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爲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英美文學所關注的正是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周國平教授把人文性的基本內涵確定爲三個層次:一,人性,對人的幸福和尊嚴的追求,是廣義的人道主義精神;二,理性,對真理的追求,是廣義的科學精神;三,超越性,對生活意義的追求。簡單地說,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爲精神存在的價值。

我們理當承認,中國傳統文化偏重倫理和實際,把對人際關係的注意和研究放在首要地位,而忽視對人內在心靈的透視。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人世倫理。而西方文化除了重視實際,也重視精神的價值;尤其重視哲學和宗教,把對美好社會和人類本性的探究放在重要地位。西方的文學,由於受古希臘理性主義、希伯來救世主義以及古羅馬征服態度的影響,他們重視自我、張揚個性。

中西詩歌主題方面的幾點差異

本文主要就中西詩歌揭示的不同的情愛觀、死亡觀和自然觀三個方面展開比較。

情愛觀:西方詩歌表達愛情、讚美愛情、謳歌愛情的主題比中詩不僅多得多,而且感情也奔放和深刻得多。他們在極力誇讚女人美貌或是直接表達濃濃愛意方面,其直接、奔放、真摯非中詩可比;而與這種崇尚女性的美和愛的審美傳統相比,中國傳統的文學藝術顯得對英雄的崇拜和歌頌有餘,而對女性的美和愛重視不夠。中國愛情詩詞講究含蓄委婉,而英美詩歌則比較奔放,感情激越。比方說中國詩人描寫愛情,說“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始終不把那種愛表達出來,而西方詩人會高喊“但不知你能否接受/這顆心對你的仰慕之情/連上天也不會拒絕/猶如飛蛾撲向星星/又如黑夜追求黎明”。英美詩歌比較直率地把詩人的所要表達的意思表現出來,直抒胸臆,而毫無造作,言盡而意亦盡,他們的情感是激烈運動的、是追問的、是探求的。

死亡觀:對待死亡的主題,中國文學受未知生,焉知死的儒家學派以及道家迴避死亡的影響,較少探問死亡的問題。受中國宗法血緣觀念的影響,中國人將生命的永恆寄託在子孫後代生命的不斷綿延上。儒家積極入世精神也使人們關注現世功業以求名揚萬古,因而我們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樣的高昂陳言,也有陶淵明的“朝於仁義生,夕死復何求”的莊嚴表跡。

而西方文學受基督教和西方哲學的影響,他們不避死亡,他們認爲未知死,焉知生,追求“向死而生”。西方詩人創作了大量探尋死亡超越死亡的文學作品。有的詩人想象自己的死亡場景,有的描繪死後的浪漫和從容,把死亡看成一種生命的場景轉換甚至是步入天堂的開始。實際上,這種對待死亡的態度正是我們的文化缺少的。我們的教科書講的大多是人生觀,少有人死觀。而有關研究證明,思索死亡更讓人們積極地面對人生。如何看待人生的有限存在?如何從積極的人生意義上把握人生的大限?海德格爾提出的“向死而生”不失爲一種大徹大悟的人生心態。

自然觀:大自然歷來是中國詩人和英美詩人飽蘸筆墨所謳歌的對象。他們歌頌自然,讚美自然,以大自然的一景一物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然而,自然在中西方文化裏所蘊含的意義是不同的。中國傳統文化受儒釋道的影響,崇尚“天人合一” “清靜無爲”,再加上中國數千年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使得中華民族養成了內斂、含蓄和樂天知命、安土重遷的性格,反映在民族心理上則是尋求與自然和諧共處;自然便是花香魚蟲、和睦融融、大美不可言的自然,反映到詩歌裏便是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一如陶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然況味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無我境界;一如王維的“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清靜妙境。

與中國所處的大陸環境不同,西方文化的發源地如雅典、羅馬,均處於地中海沿岸,人們生存發展的空間相對狹小,爲了尋找更大的發展機遇,他們充分利用海洋的便利條件,人員交往和流動頻繁,商業比較發達,這樣的環境和經濟活動賦予了西方人開放和直率的性格.再加上他們受古希臘理性主義、希伯來超越意識以及古羅馬征服態度的影響,他們崇拜的是上帝,認爲大自然和人都是上帝創造的;同時,他們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把自然當作人駕馭和征服的對象,標榜人類中心主義。這種與自然的關係的疏離和對立表現在詩歌裏便顯示出了不同於中詩的情趣和魅力。表現在他們的文學作品的自然觀多是人物分離的自然,或者神化的自然。

中西戲劇主題方面的幾點差異

戲劇方面,受儒家’“文以載道”和“哀而不傷”的影響,中國戲劇行動重於內心,多是描寫人物怎麼樣,很少分析人物爲什麼;情節安排比較講求實際,善於自我解脫;結局一般都是皆大歡喜;主人公很少認爲命運不公,缺少向命運、向傳統、向權威抗爭的精神。另一方面中國戲劇也很少表現心理的衝突。

而西方戲劇重心理刻畫,多在探索個人本我,弘揚個性;在揭示人的內在心靈衝突方面十分求實求是,不迴避內心矛盾鬥爭;在追求獨立意志、忠實自我、抗爭反叛方面,西方戲劇更是表現了明知道失敗甚至死亡也要抗爭的悲劇精神。

中西文學的差異概述

有關中西文學的差異,錢穆先生在其《中國文化史導論》做了精闢概述。他指出,中國文學有與西方絕不同之一點,西方文學在比較上是以戲曲與小說爲大宗的,他們側重在人生具體的描寫,無論是浪漫派或寫實派均然。他們對人生或賦予熱烈的想望,或加以深刻的諷刺,他們常使讀者對現實人生激起不滿。因此有人說,西方文學是站在人生前面的,他常領導着人生使之更往前趨。中國則不然,中國文學比較上以詩歌散文做中心。那些詩歌散文,都不喜作人生的具體描寫,他們只是些輕靈的抒情小品,平澹寧靜,偏重對於失意人生做一種同情之慰藉,或則是一種恬適的和平人生之體味與歌頌。

高旭東在《中西文學及哲學宗教》一書中,具體對中西詩歌的不同做了闡述。他認爲,中詩神韻微妙,格調高雅,偏於審美和倫理;但哲學思想平易,宗教情感淡薄;主題多是立志報國、思鄉相思、離愁別恨、親朋贈答、天倫之樂、弔古傷懷、悲慨時事,頌祝主義;以優美純美爲特色,無深奧思想;而西詩主題深廣偉大,寫的是整個的人生和社會。

結論

英美文學教學所進行的人文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培養熱愛生活、感悟人生、追尋本真和終極關懷的人。通過中西差異比較,能夠讓我們的學生重新審視我們自己的傳統和文化,在對比中明白中西文化和文學的缺失與優勢;能夠讓學生不僅從東方宗教和哲學視野裏而且還能從西方宗教和哲學視野裏透視人生和心靈、探究生死奧祕。如果能觸發學生對智慧和精神的追求並能對諸如宇宙起源、生命存在、精神家園,終極關懷等人類生存的問題、對愛、生、死、自由、正義等人類永恆的話題做出富有洞見、啓發性的思考、探索和詰問,我們的對比教學也就取得了一定的人文教育意義。

參考文獻:

[1]周國平. 《人文精神的哲學思考》,文匯報,2002.12.3。

[2]錢穆. 《中國文化史導論》〔M〕商務印書館,2003. 2。

[3]高旭東. 《中西文學與哲學宗教》〔M〕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5。

  >>>下頁帶來更多的英美文學的論文5000字

  英美文學的論文5000字篇2

淺談英美文學的人文傳統

摘 要:西方文化的人文精神使英美文學具有深厚的人文傳統。這個人文傳統有古希臘和羅馬的淵源又有文藝復興以來以及現代的豐富和發展。從人文傳統的角度審思英美文學能加深我們對英美文學的理解,有利於揚其所長避其所短,增強我們文化的人文關懷精神。

關鍵詞:英美文學;人文傳統;人文關懷

作爲我國高校英語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的英美文學對英語專業學生的培養髮揮着重要作用。英國文學源遠流長,經歷了長期、複雜的發展演變過程和不同歷史階段。美國文學在19世紀末以後日趨成熟,早已成爲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學。同屬於西方文學的英國和美國文學都植根於西方社會和文化的沃土,因此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徵。在諸多共同特徵裏最突出的是對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探究以及深沉而強烈的人文精神。在英美文學的各個時期,這一傳統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強調人和以人爲中心的人文關懷精神卻是貫穿始終的一條線索。

一、西方文化的人文精神

在西方文化中,“人文”一詞是由“人文主義”(humanism)一詞來的。“人文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19世紀初。那時,德國教育家們在討論古典研究在文藝復興時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時,運用了humanismus這個德文詞。從這個詞原初的涵義看,“人文主義”是指文藝復興時期希臘羅馬古典學術的研究。當時,新興的世俗學校開設了“人文學科”(studio humana),它的內容就是希臘羅馬傳下來的各種世俗性古典學術。古希臘、羅馬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頭,早期的希臘哲學就已孕育出了西方文明中科學和人文精神。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Protagoras)的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就是古希臘人強烈的自我意識的表露。

在西方的文學中,這種強調人的傳統從不曾間斷過。古希臘、羅馬時期,表現爲世俗人本主義;中世紀表現爲希伯來-基督教文化中的宗教人本意識。14世紀興起的以意大利爲中心、很快波及整個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是一次人類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的思想家主張以人爲中心,歌頌人的偉大、人的創造力和人的價值,以及對未來美好世俗世界的嚮往。詩人但丁的偉大詩篇《神曲》就是歌頌人的不屈不撓的偉大精神,以及對人類美好生活的嚮往。

另一位傑出作家薄伽丘的短篇小說集《十日談》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展現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反映了豐富而又複雜的人間世俗生活,是一部以人爲本的作品。近代啓蒙時期著名代表人物如從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和康德的理性理論到盧梭的“天賦人權”精神等都有強調人的主體性的意義。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西方哲學進入現代階段,humanism的涵義也隨之發生重大變化,形成了與傳統哲學不同的特徵。這些特徵表現在反對傳統的主體主義(人類中心論)的思想、對人的現實生存處境的關注和從非理性到合理性的哲學這三個方面。雖然各種形態的哲學理論在形式上差異很大,然而人類的需要、利益、幸福始終是構成哲學的合理性的唯一根據。

二、英美文學的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的基本含義主要是指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的尊嚴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對人類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這樣一種關懷精神貫穿所有英美文學偉大的詩人、劇作家和小說家的不朽作品之中。在這方面莎士比亞最具有代表性,他的創作代表了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文學的最高峯。作爲這一時期最富有文化巨人特徵的莎士比亞,他不僅包容了文藝復興這一時代,也包容了文藝復興之前的中世紀,同時又開啓了一個新的時代。在莎士比亞的創作中,人被發現得最全面、最豐富、最深刻,人文主義的內涵也發展到了最完整的階段。他有同時代人所不具備的那種寬廣的包容性,從而成了熔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和希伯來基督教文化於一爐的文化巨人。

《哈姆雷特》中對人充滿熱情的稱頌,是一首“人”的頌歌的千古名句: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動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這段對人的禮讚是文藝復興時代人文精神的精華。英國文學在表現人生方面有着鮮明的自身特點。這些特點包括文體風格變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約,或粗獷,然就文學的內容方面來講,人的各種需求、願望和理想在英國本土作家那裏都得到了最爲淋漓盡致的表現。

美國文學指在美國產生的文學,用英語寫成的美國文學可視爲英語文學的一部分。美國文學的歷史不長,它幾乎是和美國自由資本主義同時出現,較少受到封建貴族文化的束縛。美國早期人口稀少,有大片未開發的土地,爲個人理想的實現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美國人民富於民主自由精神,個人主義、個性解放的觀念較爲強烈,這在文學中有突出的反映。

美國是一個多夢的國家,美國文學記錄了美國不同時期的夢想,有拓荒夢、自由民主夢、強者夢、富裕夢,還有奧尼爾、猶太人作家、黑人作家所做的噩夢……然而不管哪一種形式的夢,追求個性解放,突出自我意識,強調以人爲本都是許多作家的夢的主要內容。僅以美國詩人惠特曼的《草葉集》爲例,集中《我夢見》、《給外邦》兩首詩描寫的美國是一個蓬勃向上的、民主與自由的天堂,人人平等,有錢人和沒錢人,白人和黑人,都享有同樣的權利,民主和自由像草葉一樣在各個角落生長。

這個自由夢中就包括自我的發展, 自我精神擴張,自我創造力的極大發揮。英美文學中一些反覆出現的主題,如愛情、死亡和永恆等,都與人生有着直接關係。18世紀英國作家斯威夫特把優秀的作家比作蜜蜂,釀蜜爲人們提供甜蜜的快感和有益的營養,用蠟制燭,爲人們提供光明和知識。英美文學優秀的作品中的“甜蜜和光明”讓人獲得美感享受和理智上的滿足,用美和智的結合來促進人的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和人文關懷精神。

文學在人類的生活中發揮着多重功能,英美文學自然也是如此。英美文學通過不同的文學體裁,豐富人們的生活經驗和生存智慧,激發人們的想象和思考空間,昇華人們的道德品質和淨化人們的靈魂;通過一定人物的塑造和表現,影響人的意志品質,塑造他們的人格。本傑明·富蘭克林給予年輕人的忠告、希臘神話中奧德賽的執著精神、馬拉默德小說中莫里斯窮困潦倒仍然堅持猶太教的道德準則,都可以從不同側面影響到人的品德修養,人格塑造和意志品質。英美文學同樣還可以培養人的情感,幫助他們培養悲天憫人的情懷,學會與他人認同和人與人之間的包容,培養他們的同情心和對於自然萬物的熱愛。這些自然高尚情感的培養同樣構成了人文素質內涵的重要內容。對於外語專業的學生,語言基本功對其事業成功固然至關重要,然而學生的品德修養,心理素質和交際能力以及與他人協調合作的能力往往比其語言能力更有利於其未來事業的發展。

三、西方人文精神的普遍意義和侷限性

英美文學的這種重視人的人文傳統是西方文學向前發展過程中必須繼承的一種精神財富。同時,這種價值觀也有普遍性的價值而能爲全人類所接受。中國文化歷來也重視人,《尚書》中關於“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思想可以說是這種精神的最初體現。《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孔子拜謁完後回家,發現家裏的馬廄失火了。孔子趕忙問:有沒有傷到人?卻不去問馬匹的損失。在當時,馬很貴,而看護馬的大抵都是奴隸賤民,在一般王公貴族眼裏,馬要比人命要值錢的多。但是,孔子先問人再問畜生無乃是一種以人爲本的人文關懷精神,是值得我們尊敬的。由此也可見東西方文化在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上有着同一性。

人性的相對自由與解放與人的生命價值追求,是現代西方社會與文化相對於中世紀的社會與文化的根本標誌。從文藝復興到今天爲止的西方現代社會,即資本主義社會,其價值導向的主流卻變成了世俗式的物慾追求。同強勁的物慾推動力相比,中世紀宗教文明強調的精神理性的力量卻顯得勢單力薄。這兩種力量對比的極度懸殊,恰恰是迄今爲止乃至未來的西方社會越來越物慾化和功利化的深層文化原因,也是現代西方乃至整個人類社會之危機的文化根源。現代人類在享受着文藝復興以來不斷現代化即世俗化帶來的物質成果的同時,也經受着精神與理性失落的心靈煎熬。這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西方人文精神畸形發展帶來的資本主義社會物慾化、功利化和個人主義極度膨脹化的惡果。在全球化進程和西方價值普泛化的背景下英美文學人文精神的弊端也日益彰顯。

21世紀以來,全球範圍內的經濟發展和文化融合已經使世界變成了一個地球村。所有的人都處在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之中,沒有任何民族、團體或文化能不與外界聯繫,孤立地生存和發展下去。英語教育家王宗炎先生說:“無論哪一種文化或語言,都有優點缺點,不應該站在民族主義立場上去衡量,而應該互相比較,求同存異,取長補短。”同時,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能否得到倖存和發展,也成了擺在人類面前的一個迫切課題。我們自己的文化和文學要想生存和發展下去,就應加強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對話和交流。

新世紀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內涵是,他們不僅應該學習和掌握中國人文領域的基本知識,如語言、文學、歷史、政治、藝術、哲學、宗教和道德等方面的人文知識,還應該瞭解國外與上述領域相關的人文知識,同時還應該能夠運用中西人文知識的基本理論及其內在邏輯來分析和思考問題,培養屬於人性中自然健康的情感,形塑自己的人文關懷和人文世界觀。因此,我們對英美文學的這一人文傳統的淵源和歷史要有充分的認識,取其所長避其所短,以期深化我們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 陳新.人文主義的興起——一個有關史學認識的個案分析[J].世界歷史,2003(1).

[2] 管建明.英美文學教學模式探討[J].文學教育,2010(10).

[3] 蔣承勇.“舊人”與“新人”的融合——莎士比亞人文主義思想新論[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3).

[4] 蔣承勇,李安斌.“人”的母題與西方現代價值觀——人文主義文學新論[J].文藝研究,2005(12).

[5] 王芳.美國文學與美國夢[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30).

[6] 鄭立信,顧祖嘉.美國英語和美國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7] 楊壽堪.人文主義:傳統與現代[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5).

猜你喜歡:

1.英美文學畢業論文優秀範文

2.淺談英美文學論文

3.英美文學論文範文

4.畢業論文英美文學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