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學習 > 英語考試 > 成績是第一位 但它並不代表美國大學錄取全部

成績是第一位 但它並不代表美國大學錄取全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5.71K 次

很多家長送孩子出國,往往是奔着名校去的,明白知曉國外大學的錄取制度,對於解決我們選擇的盲目性非常重要。去年我們有52萬人出國留學,根據美國門戶開放報告,在美留學生超過了30萬人,今年則可能超過32萬人,美國是中國學生最喜歡的目的國。

成績是第一位 但它並不代表美國大學錄取全部

英國的大學更看重的是成績,與中國接近,成績基本決定了你上什麼樣的大學。但美國大學則不同,成績是第一位的,是基礎,但不是全部,尤其是對於前15名的名校。你的特色特質往往會起到決定性的意義,在中國,我們往往簡單說成“社會活動”,實際不夠準確。

因此,在中介的服務上,申請美國大學需要技術含量,中介所能發揮的作用可能會大一些,收費標準上,美國大學的費用高也在這裏。但對於英國的學校,基本是流水線作業,費用就相對比較低。

美國大學看重的第一是成績

那種以爲美國大學講多元評價,不看成績的說法與想法是錯誤的,荒唐的。

成績的構成,首先是中學的課業成績,一般名校都需要GPA有3.9的水平。其次是SAT或ACT,即“美國高考”的成績。拿SAT舉例,一流名校大概需要有1450以上的水平。當然,因爲我們是國際學生,還需要證明語言的託福成績。一般名校要求大約在100以上。這個成績是門檻性質的,達到最低要求即可。

雖然很多專家包括哈佛教授講不能只看成績,但事實勝於雄辯,絕大多數哈佛新生的GPA與SAT都是接近滿分的,即便是我們印象中照顧進去的黑人,老SAT平均分也達到了2165分(對應新SAT約1500分)。亞裔平均分則超過了2300分(對應新SAT1560分左右),直逼滿分2400 (對應新SAT1600分。)

總之,無論是所謂專家,甚至是學校招生官口口聲聲成績不是決定性的,你都不要相信,先解決好成績纔有可能。

GPA是高校最看重的成績,幾乎決定性的,但是不同中學的GPA含金量是不同的,美國大學很難分清的。不要以爲人家很傻,你可以討巧,但你的GPA、SAT、託福都會形成一個有力的成績鏈條,尤其是前兩個。比如4.0的GPA,但SAT只有1160,人家就知道這個GPA很水了。

近年,因爲“中國式難題”,美國的大學對於中國學生的GPA有一些質疑,因此,SAT、ACT等成績的影響指數比美國本土孩子會更高一些。

在所你遞交的所有的申請材料中,表格化的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成績,一個是活動。放在最前面的就是你的成績。在錄取季節,美國高校的招生辦公室會臨時僱傭很多人篩選動輒數萬人的申請材料,想想,是多麼可怕的事情。你的成績如果很差,基本上就出局了,不大可能到最後的招生委員會的人手裏。

GPA是日常的成績,SAT是一個水平測試成績,區分度都不是很大,對於名校來說,申請者多數成績都很好,甚至接近滿分,這時就很難靠成績選擇了,那麼爲什麼要錄取你而不錄取別人?這時,能體現你不同的地方就很重要的了。

包括社會活動,自我陳述,推薦信,以及問題問答等,其實都是增加對你的瞭解,招生委員會的成員在看這些材料的過程中,尋找你的特點,特質,也是在找要你或者不要你的理由。

這也是美國的錄取制度與中國最大的不同。如何讓你在一堆幾乎一樣的成績面前顯得與衆不同就非常重要,這就是社會活動的重要意義,對於超一流學校,幾乎是決定性的。但我想提醒的是,特色和特質是核心,體現的方式不一定完全是依靠活動,有多種渠道與環節。

成績與活動的辯證關係

二者的權重關係是這樣。成績是提前與基礎,對於40、50名以後的學校,基本上以成績爲主判斷,兼顧你的特色特質,社會活動。但對於一流學校,因爲申請者成績都很優秀,學校無從選擇,這時學校就會重視你的特色,特質了,即你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

在這裏想要強調的是,課內成績是基礎,沒有SAT是可以申請美國大學的,但沒有GPA是不可能的,GPA重考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因此不要因爲SAT考試等,荒廢課內成績,影響GPA,這樣就影響了你的根本,本末倒置。

活動設計上的基本建議

特色特質,或者說課外活動,對於學習比較好,同時希望上好學校的學生就比較重要了。在成績都比較好的背景下,勝出就在這一項上。

美國高校在意這些是基於他們的理念,但我們很多家長非常功利,往往是爲了上好學校而去專門設計。我們無法阻止這種功利,但我們起碼需要明白基本的道理,哪怕是功利的,讓孩子紮實地做,對孩子的成長也有着積極的意義。

課外活動或特色特質的體現,首先要結合他的興趣愛好以及與未來所報考專業的關係,這種關聯有時很重要。第二,一定要早動手,形成一定的時間鏈條,即體現真實性,也是對孩子非常好的鍛鍊。第三,活動設計中儘量突出孩子的領導地位。第四,注意活動本身的易展示性,即容易讓別人看到。

目前國內流行的模擬聯合國,支教等,已經過於氾濫大衆化,也難以體現你自己的特別,我個人不是很讚賞。更有一些家長組織孩子到馬爾代夫、非洲扶貧支教,我覺得可能屬於錢多了,不一定就是特點了。

在這些特色特質中,一些含金量高的競賽成績是我們容易忘記的,雖然在板塊中屬於學術能力板塊。比如你有一個奧賽獎牌,那就很容易勝出。

關於學校專業選擇

理論上講,專業選擇是人生規劃的一部分,是需要根據我們的人生規劃來安排設計的。但人生的想法與設計是不斷變化的,尤其是17、18歲的孩子,因此不用太糾結,太在意,原因如下:

美國大學在制度設計上已經充分考慮了這一點,首先本科專業是所謂的寬口徑,比如文理都在一個學院,很方便轉換,專業特性並不明顯,核心都在你選課來體現專業性。第二,換專業如翻書,一個申請就可以方便地換專業。第三,學校之間轉學機會也相比國內容易一些,因此用不着在專業與學校上太較勁。

第二,我們很多家長並沒有計劃讓孩子在本科畢業後就工作,可以到碩士階段再思考調整,因此我們不必焦慮這個問題。

但需要強調的是,選擇專業與學校,必須讓孩子參與確認。家長應該引導,但最後,一定需要孩子定。如果意見不統一,按孩子的辦。他的人生需要自己走,我們無法替代。

如果專業與學校有衝突,一般來講,首先保證學校,因爲出身很難改變,美國也會在乎你本科是否是哈佛畢業的,因爲研究生申請的絕對難度就大幅度降低了。在選擇專業與學校時,不可避免地遇到排名的問題。相信幾乎所有的專家都會說,不要太刻板地看排名,惟排名。但現實一些講,在一個階段,排名對於就業中的現實意義還是無法迴避的,如果有條件,講究排名沒有錯,只是如果糾結在幾位,十幾位差距的排名時,你就忘記排名吧!